2018年4月13日下午,中国科学家陈竺和法国科学家安娜·德尚、于克·德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获颁2018年舍贝里奖,表彰三位科学家“阐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分子机理并开创革命性疗法”。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曾是最致命的癌症之一。陈竺等人开创出可以不用化疗的新疗法,采用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即砒霜)综合治疗,使得这一疾病的五年无病生存率跃升至90%以上,达到基本“治愈”标准。
从屠呦呦到陈竺,从诺贝尔奖到舍贝里奖,祖国医学的传承与创新,再一次在世界刷新高度,此处应该有掌声!
且说,这次胜利的竟然是砒霜!
说到砒霜,相信各位小伙伴并不陌生吧!各种古装剧里没少见到它的身影,宫斗利器啊!想要哪个妃子的小命,赏她一丢丢砒霜,分分钟解决!
砒霜不是有毒么?毒药怎么还能拿来治病呢?
莫急,且听药娃娓娓道来!
在中医里,毒性指药物的偏性。和你想象中的“毒药”还是有区别滴!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根据药品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将其分为大毒、有毒、小毒三类。
大毒药品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比较接近,安全系数小,一旦中毒就会对机体组织器官产生剧烈的损害,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甚至死亡,此类药品绝大部分属于国家特殊管理药品,临床很少应用;小毒药品对人体危害较小,普遍应用于临床;
有毒药品介于二者之间。
毒性中药往往具有作用迅速、功强力专、作用广泛、难以驾驭的特点。
用之得当,立起沉疴;用之不当,立可杀人。
杀人?那干脆别用了吧!
错!总不能一棒子打死不是!凡事分两面,我们要辨证地看待中药毒性!
取药毒,攻病毒,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基本法则之一。
当代研究证实,部分有毒、大毒或剧毒中药确实能攻克一些疑难重症。砒霜有大毒,能攻毒定喘、疗癌肿、喘哮; 雄黄有毒,能攻毒杀虫,疗恶疮、蛇伤; 大枫子有毒,能攻毒杀虫,治麻风、顽癣; 洋金花、天仙子有毒,能麻醉止痛,治多种疼痛。但是,这些毒性中药极易毒害人体,故临床应用毒性中药治疗疾病,必须万分谨慎!
准确的辨证是毒性中药正确应用的前提。中医讲究辨证用药,对毒性中药更应如此。虽然其毒副作用大,容易导致中毒,但只要辨证无误,一般不会发生中毒现象。
选择合适的剂量是防止中药中毒的一个重要环节。应根据疾病的轻重缓急,患者身体的强弱虚实,中药的性质及毒性大小来确定毒性中药的用量,宜少量递增,中病即止,切不可急功近利。中药中毒事件的发生大多是由于用量过大导致。
通过配伍应用达到降毒增效的目的。通过中药相畏、相杀等配伍应用可降低毒性中药的毒性及其副作用。例如,附子为剧毒中药,若单用则易发生中毒,与甘草、干姜配伍应用,其毒性大大降低,因此临床上附子常与甘草、干姜同用。其他中药如半夏配生姜、常山配槟榔、草果等的配伍应用,也是同样的道理。
通过合理炮制,可以降低或消除中药的毒性和副作用,使其服用后既达到应有的疗效,又不致产生不良的反应。如草乌生用是大毒,经用豆腐炮制后,毒性显著降低而又能保持其固有的疗效;马前子经高温砂炒可使其主要毒性成分士的宁的含量大大降低。
合理的煎煮时间对降低药物毒性非常重要。如生半夏“干人咽喉,令人吐”,若使用时先煎30分钟,则其毒性大大降低,乌头、附子等中药要求先煎,也是同样的道理。
药娃温馨小贴士:
亲爱的小伙伴们,“是药三分毒”,别忘了下一句“还有七分效”,辩证地看待中药的毒性,合理利用中药的毒性,让其为我们所用,才是正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