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三岁以后,生病的几率大大增加,尤其近几年盛行各种传染病:流感、手足口、疱疹性咽峡炎、水痘、猩红热、腮腺炎、肺炎、急性肠炎、轮状病毒腹泻……一年四季一热才平一热又起。
由于小孩子免疫及神经系统尚未成熟,所以遇到外来病原的入侵就会发热,低热如小火慢煎高热似毒燎虐焰,平时活蹦乱跳的孩子发起烧来就成了霜打的茄子。爸爸妈妈们赶紧驱车上医院,待孩子病愈之后又埋头于儿科专业书籍,立志成为“会一点医学常识”的家长。
好吧,我也是这些家长中的一员。但是,读再多书访再多专家,面临孩子生病时还是得随机应变、把别人的招式转化为自己的经验。下面就跟大家分享一些自我领悟。
西医儿科权威崔玉涛大夫的退热TIP◆儿科医生推荐的婴幼儿退热剂主要有两种成分: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给孩子退热时,最好两种药物交替使用。
◆要想达到理想效果,还要保证孩子摄入充分的液体,以达到散热、退烧的效果。
首先判断发热是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人体正常体温(腋温)在35.5℃~37.5℃之间,超过37.5℃则判定为发热,超过38.5℃为高热。
许多疾病在孩子身上都会引起发热,孩子在散热条件差的环境里也会产生一过性的生理低热,所以要先分辨是否发烧;其次,不管是否就医观察热型都很有必要,既方便医生问诊又利于判断病程转归。
可生活中困扰我们更多的不是教科书中那些代表性疾病的典型热型,而是伴随着流涕、咳嗽、呕吐、腹泻等症状的短期不规则发热。只要孩子不是急重症,医院也开了药,还是回家好好护理吧!
医生开的药怎么吃?崔玉涛大夫说:
我的实战小结:
1.只要孩子精神好,退热药可以暂缓使用。早先遇到女儿发烧,我恨不得医生一开完药就把布洛芬给她灌上,但通常吃完药半个小时热退,过三四个小时温度又上去了。遵崔玉涛大夫指导两种退热药交替服用我也试过,确实有效。可“是药三分毒”的观念根深蒂固,后来我又摸索了另一方案:量孩子的精神状态用药。大家都知道发热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有利于清除病原体和促进疾病的痊愈,所以当孩子精神好、胃口尚可,就让先烧个把小时再吃药;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发热且体温稳定时不易发生高热惊厥,而高热骤起、体温从较低值急速飙升到超高值时则需要警惕,不可耽误!
2.高热服用布洛芬,低热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可间隔配伍,非必要不同时合并服药。以前有误区,觉得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只是感冒药,常常和美林一起服用。后来明白了除非病情严重,否则这两种药还是需要间隔4小时为好,同时服用的其他药物也需要各自间隔半小时。退烧药睡前服用效果更佳。
3.补液。无论从西医还是中医角度,发热的孩子都需要补充水份。西医提倡补充温葡萄糖水,伴有脱水症状的孩子可给予口服补液盐水。中医认为高热伤津,甘味入脾,发烧后给孩子喝淡糖水或米汤可以补充脾阴,有利于机体恢复。
中医专家告诉你:小儿推拿确实是非常好的中医治疗手段,尤其适用6岁以下儿童。当突发急症,或者在外缺医少药的情况下,推拿的优势非常明显。每次孩子生病去儿童医院,看到乌央乌央的人群我心里都倍感焦虑。为了让孩子少受罪,只能在家庭护理上多下功夫。除了用药外,我还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式:
1.物理降温有两招。退热贴、冰枕、湿毛巾都可以选择,以退热贴最为便利,前额、颈后、必要时双侧腋窝下各贴一剂。另外比较管用的是37℃~40℃的热水泡脚:温水浴可以帮助孩子散热,但是水温稍高或忽略了补水就容易造成失水惊厥。而给孩子泡脚则安全许多,不但能起到散热降温的作用,还可以在水里加入中药材或浴盐;婴幼儿喂中药困难的,也可以试试泡脚,药物经足底肌肤吸收进入体内,减少了肝肾毒性,更为安全!发烧的孩子通常手脚厥冷,泡脚的同时进行足底按摩,促进肢端末梢血液循环,可以让孩子更舒适。
2. 李德修大夫的三字经派小儿推拿退热手法。
【发热37.5℃~39℃】手法:
平肝10分钟
清肺10分钟
推天河水15分钟
掐五指节2-3遍
【发热39℃~40℃】手法:
平肝清肺10分钟
推六腑15分钟
提捏大椎5-10次
掐五指节2-3遍
3.冯氏小儿捏积保健有奇效
近年来小儿捏脊也非常热门,用于日常保健和疾病初起或痊愈期辅助治疗很有效果。但是非专业的家长不一定能准确的拿捏到孩子背部穴位,所以只说说我经常给女儿捏脊的简易方法。
推法:手心朝上,用双手食指第2、3节的桡背侧紧贴孩子脊骨部位的皮肤,双手交替,自下而上均匀快速地向前推。
捏法:在推法基础上,双侧拇指与食指合作,将孩子施术部位的皮肤捏拿起来,匀速推进。
提法:在捏法的基础上,每推进3-5次,向后上方用力牵拉一次孩子的施术部位皮肤。可通过此手法加强对背部腧穴的刺激,用以调整小儿脏腑功能。
发热时用以上手法孩子常常会喊疼,因为发热让孩子比平时做保健捏脊更加敏感,而且病患脏腑对应的腧穴也会更酸痛。所以手法可以由轻及重,让孩子逐渐适应。从长强到大椎穴完整推捏3趟间隔1趟提捏,一次捏脊共施术10-30趟。术后抖动孩子全身切换放松模式,就可以让孩子安心入睡了。
【总结】基于5年临床医学学习经历,在孩子小时候我是全心信赖西医的。女儿三岁以前有个头疼脑热就去开两包抗生素吃,1-2周必定康复(可笑大学时我还写过反对滥用抗生素的论文)。可是孩子三岁上幼儿园之后,长达半年的反复生病-输液-住院过程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应对疾病的方法,最终选择了中西医结合的护理和就诊方针。
1.判断病因。西医归因中医归经,根据对孩子症状和起病前生活状态的观察,来判断是否就医,去找中医还是西医。外伤、不明原因急症、病情严重时,不能耽误时间应该立刻去西医院;普通感冒咳嗽及其他自限性疾病可根据病程选择家庭护理或中医诊疗。我还了解到有些妈妈推崇自然疗法,不管孩子是什么病病到什么程度,都相信孩子能够凭借自己的抵抗力战胜疾病,因为本人内心不够强大所以没能拿女儿去尝试。
2.判断病程,辨证用药。去医院就诊的孩子医生会按照病情开药,但是回到家以后孩子的病程转归、疗效就需要家长仔细观察。西医抗生素类药物针对一定谱系致病菌有效,不用于治疗病毒引起的疾病,一旦用药必须足剂量足疗程使用,以免造成耐药。可靠的中医会根据孩子的情况调整中药方剂、增减配伍和药量,是恢复期及日常保健咨询的最佳选择。中西医结合治疗时如果对药物成分剂量毒性不太了解,仍需要专业人士指导。
3.护理诀窍。除了大家周知的物理降温、补液、饮食调理外,中医在护理方面有许多妙招——小儿推拿、小儿捏脊,都是上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