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过了手足口,没想“鹅口疮”又找上门!

作者:点点妈 2017-06-27阅读:2402次

前两天我打开信息就看见有宝妈留言:“孩子长鹅口疮了,不知道怎么办,你能帮助我吗?”今天我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鹅口疮的相关知识!

躲过了手足口,没想“鹅口疮”又找上门!

◆◆◆◆什么是鹅口疮?◆◆◆◆

鹅口疮又被称为雪口病,白念菌病;是由真菌传染,在粘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的疾病,多发生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它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的。这种真菌有时也能在口腔中找到,当婴儿营养不良或身体衰弱时容易发病。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因哺乳奶头不洁净或喂养者的手指污染传播。

躲过了手足口,没想“鹅口疮”又找上门!

对于缺乏抵抗力的新生儿或小婴儿都容易引起鹅口疮的产生。尤其是孩子已经会吃手、吃身边的一些物品,很容易使得鹅口疮反复感染发作。鹅口疮也见于营养不良、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菌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孩子,也有的新生儿是经过产道分娩感染的。

有的宝妈就会问啦,鹅口疮主要的表现是什么?怎么看出来呢?别着急,请仔细阅读以下几点,你就能知道!

1、口腔粘膜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周围无炎症反应,形似奶块,无痛,擦去斑膜后,可见下方不出血的红色创面,斑膜面积大小不等,可出现在舌,颊,腭或唇内粘膜上。

妈妈们需要注意的是:鹅口疮应与滞留奶块相鉴别。口腔滞留奶块,其性状虽与鹅口疮相似,但用温开水或棉签轻拭,即可移动、除去奶块。而本病白屑不易擦去,若用力擦去,其下面的黏膜潮红、粗糙。

2、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口唇部的粘膜,白色的斑块不易用棉棒或湿纱布擦掉。

躲过了手足口,没想“鹅口疮”又找上门!

3、在感染轻微时,除非仔细检查口腔,否则不易发现,也没有明显痛感,或仅有进食时痛苦表情,严重时宝宝会因疼痛而烦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难,有时伴有轻度发热。

4、受损的粘膜治疗不及时可不断扩大,蔓延到咽部,扁桃体,牙龈等,更为严重者病变可蔓延至食道,支气管,引起念珠菌性食道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现呼吸,吞咽困难,少数可并发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可影响终身免疫功能,甚至可继发其他细菌感染,造成败血症。

有的宝宝患了鹅口疮久治不愈,面对这种情况,爸爸妈妈们应该怎么办呢?

1、注意孩子的营养,对于长期腹泻,使用抗生素和激素的孩子做好预防工作。在疾病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抗生素和激素的应用,避免体内菌群失调,造成真菌滋生。

2、注意宝宝口腔卫生,喂奶后,新妈妈可以给宝宝喂些温开水以清洁宝宝口腔,使霉菌不易生长和繁殖。但不要用棉签或纱布用力去擦宝宝稚嫩的口腔粘膜。

躲过了手足口,没想“鹅口疮”又找上门!

3、所用一切物品必须严格消毒,护理者要注意个人卫生,操作要干净。哺乳者每次喂奶前,一定要用清水清洗奶头,天天要换洗内衣。孩子必须勤洗手,杜绝可以引起反复感染的环节。

躲过了手足口,没想“鹅口疮”又找上门!

4、一旦患病,尽快去医院看医生,遵医嘱用药治疗!妈妈们也能从网上查到一些用药建议,比如弱碱性溶液清洗或制霉菌素等,但是给宝宝入口的药物,使用和用量还是谨慎些好,先看医生再用药,根据病情确定用量和使用频率。

温馨提示:贝贝妈在这里要提醒爸爸妈妈们,宝宝患上鹅口疮,不仅应及时将其送医就诊,同时还应该重视宝宝的日常保健工作,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宝宝的健康。除了奶瓶、奶嘴、妈妈的奶头、宝宝的日常用具要注意卫生和消毒,还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妈妈患有阴道霉菌病时应积极治疗,切断传染途径。

躲过了手足口,没想“鹅口疮”又找上门!

【特别说明:图片来自网络,由点点妈整理发布,如果您有更好的建议或者内容,请联系点点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欲知更多内容,请移步微信平台(点点妈手记)查看,你要的答案这里都有,为宝宝的健康成长加分。也可添加点点妈私人微信(XMB999999)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