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哮喘发病的原因是什么?
虽然关于哮喘的研究已经几十年了,假设学说一个接一个,遗憾的是,发病原因至今未明。以下是几条可能引起哮喘发病的高危因素:
1
特定的病毒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感染);
2
妈妈孕期或孩子童年时期持续暴露于室内、室外的空气污染;
3
过敏性疾病病史(孩子自身或家族成员中有湿疹、鼻炎、哮喘病史);
4
精神紧张(生活中发生严重的负面事件,可导致随后几周内引发哮喘发作的机率增高)。
不过,这些高危因素并不是孩子患哮喘的必要条件——即使一名儿童毫无高危因素,他也有可能此后发展成哮喘。
那么,采取什么措施能减少孩子患过敏性疾病的几率呢?
目前认为母亲自然分娩,纯母乳喂养孩子,在孩子1岁之内尽量避免使用广谱抗生素,这些措施都有可能降低孩子此后患哮喘的风险。
二
学龄前儿童反复喘息,按病程演变趋势是怎么样?
1
早期一过性喘息:多见于早产和父母吸烟者,主要是环境因素导致的肺发育延迟所致,年龄的增长使肺的发育逐渐成熟,大多数患儿在生后3岁之内喘息逐渐消失。
2
早期起病的持续性喘息(指3岁前起病):患儿主要表现为与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相关的反复喘息,无家族过敏性疾病史。喘息症状一般持续至学龄期,部分患儿在12岁时仍然有症状。
3
迟发性喘息/哮喘(指3岁后起病):患儿往往伴有湿疹和变应性鼻炎,哮喘症状常迁延持续至成人期。
三
孩子哮喘是怎样被确诊的?
医生会依据呼吸道症状、体格检查,及肺功能检查,证实孩子存在可变的呼气气流受限,同时抗哮喘治疗有效,并排除可引起相关症状的其他疾病,就可确诊为哮喘。
四
6岁以下的孩子哮喘如何诊断?
因为多数6岁以下孩子无法配合肺功能检查,因此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检测方法和指标可作为学龄前喘息儿童哮喘诊断的确诊依据。临床实践中大多采用哮喘预测指数(API)来评估将来是否有发展为哮喘的危险因素,从而判断是否需要启动长期控制治疗,并依据治疗反应进一步支持或排除哮喘的诊断。
五
什么是API?
虽然50%以上的儿童首次喘息发生于3岁以前,但在所有喘息的患儿中仅有约20%的比例,到学龄期时(6岁)仍有哮喘症状。为避免误诊及漏诊,国外对1246例首次喘息发生于3岁内的儿童进行多年随访观察直至13岁,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儿童哮喘预测指数(asthma predictive index,API),认为其能有效预测3岁内喘息儿童发展为持续性哮喘的危险性。
API指数优点:阴性预测值意义重大,预测指数阴性者95%以上不发生哮喘。
API指数的缺点:敏感性较低(约15%-57%),说明API在预测迟发型哮喘(首次喘息大于3岁时)危险性方面并不灵敏。
鉴于API敏感性较低,美国国家哮喘教育和预防项目(NAEPP)又对此预测指数进行了修订,以期提高临床的可操作性和预测敏感性。修改后的API阳性预测率从原先的30%上升至90%,明显提高了哮喘预测的概率。
六
怎么判断API阳性呢?
生后3年内反复喘息,1年内喘息发作≥4次。具备1项主要指标阳性或2项次要指标阳性,即可判断。
主要指标包括:①父母有哮喘病史;②医生诊断为特应性皮炎;③有明确的吸入性过敏原致敏的依据(通常是尘螨、猫毛、霉菌等)。
次要指标包括:①有食物过敏的依据;②外周血嗜酸性细胞≥4%;③与感冒无关的喘息。
七
除了API阳性,还有那些情况提示孩子是哮喘高危人群?
多于每月1次的频繁发作性喘息。
运动诱发的咳嗽或喘息。
非病毒感染导致的间歇性夜间咳嗽。
喘息症状持续至3岁以后。
抗哮喘治疗有效,但停药后又复发。
八
支气管哮喘诊断容易出现哪些问题?
1
诊断不足
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常以慢性咳嗽为唯一症状的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往往被误诊为支气管炎。婴幼儿期哮喘易误诊为毛细支气管炎、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未及时启动长期控制治疗,以至于失去早期诊疗的机会。
2
诊断过度
并非所有的喘息都是由哮喘引起,一些可引起喘息症状的其它疾病也常被误诊为哮喘,且未能认识到大多数婴幼儿反复喘息属于早期一过性喘息,其发生原因与病毒感染有关,绝大多数在学龄期后不再发生。
临床如怀疑哮喘诊断,可参照哮喘治疗方案开始试验性治疗,并定期评估治疗疗效,如治疗4-8周咳喘无明显好转,就需要停药,做进一步检查,如拍胸片、甚至高分辨CT、纤维支气管镜等检查,明确反复喘息病因。
通过以上的知识分享,您一定也明白了:哮喘的诊断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通常反复喘息患儿的年龄越小,喘息病因就越复杂,诊断起来就越需要谨慎,建议家有反复喘息宝宝,一定要找呼吸专科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