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文汇报》:13岁少女胸痛夜不能寐,仁济医生高难度手术联袂“拆弹”

作者:上海仁济医院 2018-02-25阅读:2448次

来源:2月25日《文汇报》三版

《文汇报》首席记者:唐闻佳

“做好最坏的打算,希望得到最好的结果!”手术前夜,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胸外科主任赵晓菁对记者说。不负所望,昨天,历时四个多小时,手术室传来了好消息:一颗重达942克的肿瘤从13岁福建女孩利利身上被完整剥离。据医生介绍,这个颈胸交界处的孤立性纤维瘤在全球都属罕见。

赵晓菁(右二)与同事们联袂接力手术,为13岁女孩摘除罕见巨大肿瘤。陈金海摄

昨天上午9点,随着利利的左胸被划开,一场艰巨的手术开始了。医生要耐心且精准地沿着血管和神经边缘,剥离下一颗盘踞在病人颈胸交界处的巨大肿瘤。

对13岁的利利来说,这已是第二次与肿瘤正面交锋。一年前,家住福建的利利感觉胸闷,医院的检查结果犹如晴空霹雳———胸部长了一个肿瘤。所幸手术顺利,肿瘤不大,经胸腔镜下的微创手术被切除。“孤立性纤维瘤”,一家人记住了出院小结上这个古怪的名称。

但一切并未结束。去年下半年,胸痛再犯,到了夜不能寐的地步。经当地医院检查发现,利利的左侧胸腔内有一个直径约21厘米的肿瘤,鼓大如球。从外观看,女孩左侧胸壁明显比右侧饱满,那是一个还在疯狂生长的肿瘤。

二次手术本来就会提高手术难度,何况这个肿瘤可能侵犯的神经和血管太多,手术风险很大,有医生判断“可能下不了手术台”。但如果不手术,持续膨胀的肿瘤可能把孩子活活疼死。换言之,病人接下来的每一天都将很难捱。

“去上海吧!”经当地医生推荐,一家人找到了赵晓菁医生,一位与胸部肿瘤过招二十多年的外科专家。

上午9点,手术开始;11点18分,瘤体成功剥离;12点23分,血管搭桥……时间滴答走过,手术室气氛紧张。

主刀医生赵晓菁在手术前就很清楚,这次要对付一个“狠角色”。膨胀性生长的肿瘤已牢牢霸占女孩的颈胸交界处,这个位置的重要血管很多,一旦引发大出血,生命就会有危险。即便命保住了,也可能导致重要神经受损,进而引发因血供破坏和缺血导致的组织器官受损等一系列灾难性并发症。

据赵晓菁介绍,从影像学判断,这个巨大胸腔肿瘤已经压迫了小女孩左侧上肢的臂丛神经,左侧无名静脉也已没有了血液回流,肿块还将左锁骨下动脉完全包绕……面对如此复杂的肿瘤,手术前很多情况是不确定的,一切只有打开患者胸腔后探查,这非常考验手术医生的经验、技术、判断力与临场决断。

打开利利的胸腔,赵晓菁与脊柱外科医生陈滨小心翼翼地充分显露所有臂丛神经,并成功将肿瘤从其表面完整剥离。进一步游离左锁骨下动脉,医生们发现,它们已几乎被肿瘤包绕,游离显露其远心端,血管管径大约只有4毫米且有相当长的缺损,手术团队决定放弃人工血管置换方案。“游离一段正常的颈内静脉作为桥血管,与左颈总动脉进行端侧吻合!”胸外科副主任叶清急中生智,想到这个妙计。

得益于陈滨对臂丛神经和左侧锁骨下的解剖把握、心外科副主任黄日太对细小桥血管的吻合技术……下午1点18分,手术终告顺利完成,肿瘤被完整切除,臂丛神经获得完整保留。这颗肿瘤最大直径21厘米,重达942克,病理诊断显示为“孤立性纤维瘤”。

赵晓菁告诉记者,这类肿瘤患者大多无明显症状,不少是在影像学检查时意外发现,肿瘤长大后可能引发胸痛、咳嗽等。早期难以发现,给手术带来了巨大难度。

为何愿意接下这台很可能失败的手术?仁济医院的手术团队说,女孩的求生欲打动了大家,“孩子很坚强,我们得救救她!”而在高难度的手术面前,敢于挑战的外科医生都会表现出巨大的勇气与兴趣。为患者祛除疾痛,医生的成就感大抵来源于此。

(因涉隐私,患者为化名。医务人员给她取名“利利”,希望孩子今后顺顺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