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因、发热特点、退热处理,全解答!
作者丨李世伟 安徽省肿瘤医院肿瘤营养与代谢治疗科
来源丨医学界肿瘤频道
肿瘤患者常见发热,甚至可能是病情进展标志。需要依据原因确定处理思路和方法。
1
肿瘤患者发热起因
1、病原微生物感染
肿瘤患者发热的最常见原因是由细菌、病毒、霉菌感染。尤其是霉菌感染较非肿瘤患者常见。
肿瘤患者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最常见的是呼吸道感染,其次是泌尿系感染(尤其常见于妇科肿瘤术后患者)。如果是重度营养不良患者,感染的发生情况会更频繁更严重,是肿瘤营养代谢治疗临床常见难题之一。
2、药物性发热
抗肿瘤药物如博来霉素、平阳霉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干扰素、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唑来膦酸等,这类药物常见副作用就有发热。
还有输血及血制品有关的致热原性反应也会导致发热。
3、中枢性发热
当肿瘤转移至下视丘的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 这类发热不多见,特点多呈现稽留热,难以处理。可作脑CT或者核磁确诊。
4、放射性肺炎发热
主要由放射性肺炎引起。食道癌,肺癌,纵膈肿瘤患者往往可能会进行放疗,射线剂量和累积可能会造成放射性肺损伤,继而引发放射性肺炎。
而肺脏是开放型器官,直接接触外界,造成损伤后,极易激发病原微生物的感染。而其它部位因非直接接触外界,可仅表现为局部的无菌性炎症而不发热。可根据病史、体检及胸部X线而诊断。
5、化疗后发热
与化疗牵扯在一起的发热有两种情况。
- 其一,化疗药物或化疗辅助药物引起的药物热;
- 其二,化疗出现白细胞下降,并由此引发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
据估计,化疗后9成以上的患者白细胞下降,其中约70%的发热由感染引起。
6、激素热
出于解除缓解局部病灶的水肿压迫、促进食欲、缓解疼痛等目的,一些恶性肿瘤需大剂量长程使用皮质激素。激素应用后引起的肾上腺危象,十分罕见。
7、肿瘤热
当排除上述原因而未发现感染性病因时, 必须考虑肿瘤性发热的可能性。
2
发热时的体温特点
1、输血相关性发热
与输血或者药物有关的发热多数情况下持续时间短、发热常在治疗后24小时内自行消退。
2、中枢性发热
突然发生的持续高热,体温可直线上升,达40~41℃,,高热却无颜面潮红等表现,皮肤干燥、四肢发凉。抗生素及解热剂疗效欠佳。有明确的大脑转移性病灶。
3、病原微生物感染
热型表现比较复杂,发热体温可高可低,多伴随局部感染的相关症状,如咳嗽咳痰,腹痛腹泻、尿频尿急等。
4、肿瘤热
多数情况下体温不超过38.5℃,每天中至少有一次体温大于37.5℃的情况发生。中低度中长期发热多见,一般都会超过2周。无任何病原微生物感染证据化验检查和过敏情况。
用经验性及合适抗生素治疗7天后发热仍不退,而用萘普生后发热却可迅速而完全消退。
5、放疗、化疗相关性发热
均有近期抗肿瘤治疗史,放疗、化疗后容易造成机体免疫力急剧下降,容易合并感染,放疗同时存在射线组织损伤,应激性炎症。化疗和放疗引起的粒细胞低下诱发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发热表现见前。
3
肿瘤患者发热后的处理
1、药物热
一般不用特殊处理,停药后24小时内热会自行消退。一般处理方法是多饮水,停掉可疑药物,也可以适当服用一些常规退热药。
2、放疗、化疗后的发热
多数合并感染,而且往往感染较为复杂。在发生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肿瘤患者中约40%菌血症,而35%发热由细菌引起却无菌血症;还有15%由霉菌或者其他真菌感染引起。
3、肿瘤热
常为间隙性, 发热可达数月。各种退热药如阿斯匹林及扑热息痛对肿瘤性发热无明显退热作用, 非类固醇性抗炎药有效。
4.白细胞减少性感染
明确近期放疗、化疗或者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时,并发生了白细胞中度及以上程度的下降情况。如出现持续高热,应该警惕粒缺性感染,这种疾病预后凶险,如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和恰当的护理,可能会因为感染性休克死亡。
5. 导管相关性感染
肿瘤患者身体内多留置各种导管(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PICC置管、导尿管、腹腔腹水引流管、胸腔胸水引流管、胆汁引流管、胃管),存在发生“管子感染”的情况,处理不好会形成菌血症。
这种情况需立即拔管,并行相应的抗菌和对症处理。依据临床情况确定仅仅是PICC置管引起的发热,只需要拔出管子即可,体温可快速恢复正常。
6.发热可能会伴发其它严重情况
因肿瘤患者多高血凝状态,故常见合并肺梗死和深静脉血栓,而抗肿瘤化疗、放疗又会引起伪膜性肠炎,加之恶性肿瘤发生颅内转移也是见怪不怪常事,这些情况常常出现持续高热,且预后凶险,应予以及时正确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