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中华大国,历史长河浩荡。在这些文明历史中,诞生了许多的健康运动方式,如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等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逐渐发现,传统健身运动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发展困境,尤其是灵魂核心的缺乏,直接导致了传统健身运动发展后劲缺乏,前景暗淡。笔者不禁想问,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健身运动,将魂归何处?
传统健身运动,虽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是想进一步发展,目前面临着三大难题。传统健身运动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名称的不统一。传统健身运动,传统中医学中称其为“导引术”,道家称其为“养生功”,七八十年代又演变出“气功”的称谓,而举世瞩目的太极拳,则又作为一种独立的健身运动形式而出现。传统健身运动形式的百花齐放,极大地丰富了传统健身的内容,提高了健身及养生效果,但是这种名称的混杂,导致了我们练习选择的混乱性,也限制了传统健身运动的规范推广。传统健身运动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功法系统理论的缺乏。虽然目前有很多著作讲传统健身运动如何好,如何提高人体的机能,从而使身体健康,百病不侵。但是这些理论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练习着往往人云亦云。传统健身运动面临的第三个问题,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就是“灵魂”思想的缺乏,也就是缺乏如何进行修心的内容。虽然很多人讲传统健身运动内含“阴阳”,还包含了中华民族的“武德”在内,但是这些内容已经不能引起高层次人士,尤其是青中年人群的重视和亲近。
传统健身运动三大问题的出现,直接导致了一些“异常现象”的出现。如很多练习传统健身运动的民众,不知道导引术、养生功、气功、太极拳的区别。国家体育总局虽然以“健身气功”来进行了命名,但是仍没有得到广大人群的认可,因为“气功”一词本身就存在着争议。还有一部分人身体健康出了问题之后,开始选择练习传统健身运动,但是并不知道该选择哪一套功法进行练习,因为现有理论不能指导他进行选择,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有一部分知识分子,或者白领人士,往往会选择瑜伽来进行健身运动,他们选择的缘由之一,是因为瑜伽可以修心,可以开启智慧,获得内心的安静。有人讲传统健身运动也含有修心的内容,可惜这些内容在健身功法中没有“明确”的体现出来,也缺乏和传统健身运动的有机结合。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也可以是民族的。中国的传统健身运动如果想突破难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打破固步自封的心态,积极吸收其它优秀文化为己所用。我们以优秀的瑜伽为例,瑜伽诞生于印度的宗教体系,同时又独立于印度的宗教体系,这得益于印度瑜伽之祖、大圣者“帕坦伽利”所创立的瑜伽“八支行法”。这“八支行法”就是“持戒、精进、调身、调息、调心、凝神、入神和合神”,正是这八支行法的创立及存在,使瑜伽没有被印度教、佛教等宗教所取代,反而不断吸取宗教的优秀精华而充实自身。中国的传统健身运动则正好相反,在历史发展中被佛教、道教、儒家、传统武术所吸纳,而逐渐了失去自身的发展方向,虽然内容丰富,但是变得混乱。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就是从新构建传统中国健身运动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把其从混杂的“三教一派”体系中独立出来,最大程度的发挥出其健身及养生效果,从而使其获得新生及蓬勃发展。
中国的佛教源于印度,而现在佛教在中国获得了发展,在印度却没落了。这再次告诉我们,仁者因为包容而无敌、智者因为智慧而无惑。传统健身运动的发展也是如此,我们不能、也不要害怕引入瑜伽的发展模式会导致中国传统健身运动的消亡,因为模式的相同不代表内容的一致。瑜伽“八支行法”的“持戒、精进”讲的是修身,而“调身、调息和调神”讲的是健康养生之法,最后的“凝神、入神及合神”讲的是内外合一。在中国的传统健身运动体系中,儒家在“持戒、精进”方面较为规范;至于“调身、调息及调神”,则是中国传统健身运动体系最为丰富的内容,远远高于其他的健身运动形式,这也是中国传统健身运动最具特色的地方,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至于最后的“凝神、入神及合神”,在传统佛教功法易筋经中最为精深。所以中国传统健身运动体系的发展,必须是以“调身、调息和调神”的“三调”功法为中心,进而将调身分为健身和修身,调息分为内息和外息,调神也分为识神和精神,进而从骨架逐渐丰满起来,获得突破性的发展。
传统健身运动魂归何处?归于仁、归于智,归于传统文化,也将归于“帕坦伽利”式人物的出现。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将及时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