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制
1、体液免疫急性及早期血吸虫病患者有可溶性虫卵抗原的lgE及lgM抗体,急、慢性期有血吸虫特异性抗可溶性虫卵抗原的IgG;抗体。慢性和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血清IgG、lgM均可明显增高,尤以晚期患者为景。循环免疫复合物也可增加,因此病情常迁延不愈,治疗后可恢复正常。肾小球基底膜有IgG、lgA、lgM及IgE沉积者,同时可见补体C3及纤维蛋白,即免疫复合物性肾病,可引起蛋白尿、肾炎,补体C3的减低是免疫复合物消耗补体所致。此外,还有抗核抗体及抗补体抗体阳性,两者各占1/3。
2、细胞免疫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和花环形成率在晚期血吸虫病均降低,皮肤超敏试验亦有2/3阴性,细胞免疫功能水平与病情平行。更有采用3H-胸腺嘧啶核苷(3H-TdR)和14C尿嘧啶核苷掺入试验,发现晚期血吸虫病患者DNA及RNA合成能力减退。我们还见严重血吸虫感染可以发生与慢性肉芽肿免疫缺陷综合征相似之细胞免疫及粒细胞吞噬功能低下,轻微感染即引起持续高热(39℃--40℃),常因感染死亡。
以上免疫功能改变显然是免疫调节紊乱所致,抑制性了细胞功能低下,B细胞机能活跃,免疫球蛋白增高,免疫复合物及自身免疫现象出现,补体减低,随疾病进入慢性期及晚期,细胞免疫功能更趋低下。
流行病学
地理分布与流行概况
世界上有日本血吸虫、埃及血吸虫、曼氏血吸虫、间插血吸虫和湄公血吸虫5种血吸虫,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的74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流行的只有日本血吸虫一种。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大规模的调整,证明血吸虫病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云南、四川、浙江、广东、广西、上海、福建等12个省市自治区,381个县(市、区),查出钉螺面积145亿平方米,危害十分严重,五十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组织了大规模的防治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南京市至70年代中期有螺面积大幅下降,病情得到控制。至2003年全市12个流行区县中已有2个达到血吸虫病阻断标准,2个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
血吸虫性肝病
流行因素
日本血吸虫病的流行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影响血吸虫生活史和钉螺的自然条件,如地理气候、气温、雨量、水质、土壤等。社会因素是指影响血吸虫病流行的政治、经济、文化、生产活动、生活习惯等。例如环境卫生、人群的文化素质、经济水平、生活方式和行为等都直接影响到血吸虫病的流行,特别是社会制度、卫生状况和全民卫生保健制度等对防治血吸虫病都是十分重要的。
流行区类型
中国血吸虫病流行区,按地理、钉螺分布以及流行病学特点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平原水网型、山区丘陵型和湖沼型。1、平原水网型。主要分布于长江三角洲,如上海、江苏、浙江等处,人们因生产、生活接触疫水而感染。
血吸虫性肝病分布
2、山区丘陵型。主要在我国南部四川、云南等地。华东的江苏、安徽、福建、浙江,华南的广西、广东都有此型。钉螺分单元性很强,严格按水系分布,面积虽不很大,但分布范围广,环境极复杂。
血吸虫生活史
3、湖沼型。主要分布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的长江沿岸和湖泊周围,存在着大片冬陆夏水的洲滩,钉螺分布面积大,呈片状分布,占全国钉螺总面积的82.8%。
流行环节
1、传染源。日本血吸虫是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其终宿主除人以外,还有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在流行病学上病人和病牛是主要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在传播途径的各个环节中,含有血吸虫虫卵的粪便污染水源,钉螺的存在以及人群接触疫水是三个重要的环节。
3、易感人群。不论何种性别、年龄和种族,人类对血吸虫皆有易感性。
病理
血吸虫病的主要病理变化发生于潜伏期后,即幼虫发育成长、产卵后开始,由于机械性及虫卵毒素的刺激,引起静脉炎,尤其是结肠、肠系膜和肝脏,虫卵所产生的病变要比成虫所引起的更广泛、更严重,因此可以认为“血吸虫病病理变化是虫卵引起的病变”,由于成虫、虫卵及机体的免疫反应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病理状态。日本血吸虫栖息在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产卵数亦多,因此肠道与肝脏损害较之曼氏与埃及血吸虫则更为严重。
血吸虫性肝病
鉴于上述病理表现,有汇管区纤维增生及门脉系干支型改变,晚期血吸虫病多有门脉高压,可发生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出血,其脾肿大程度较肝炎肝硬化为重。以往认为血吸虫性肝硬化在病理发生上属窦前性阻塞,但部分患者有结节增生,根据江绍基的资料,肝静脉后嵌入压也有增高,因此也有窦后阻塞的成分。血吸虫性肝硬化与肝炎肝硬化不同之处在于,大部分为小结节性肝硬化,少数为混合性肝硬化,晚期营养不良可加重肝细胞的损害,出现腹水等肝细胞功能衰竭的表现,此外尚可有脾功亢进,此与门脉高压、脾淤血、血流减慢、单核,巨嗜细胞系统吞噬三系血细胞使之减低有关。脾切除或脾肾静脉分流术后,增加营养,全身情况可见改善,并恢复劳动力。晚期血吸虫病还有结肠癌变及垂体侏懦症。童年时反复感染、营养不良及肝脏代谢紊乱导致垂体、肾上腺、性腺、甲状腺等萎缩、变性、功能减低,影响骨骼及性器官发育,治疗后部分患儿会正常发育成长。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的成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地方性疾病,主要流行于亚、非、拉美的73个国家,患病人数约2亿左右。
临床表现
得了血吸虫病,根据尾蚴侵入数量,机体免疫程度的差异,可有不同表现:
侵袭期
指尾蚴侵入人体皮肤后,到成虫产卵的一段时期。机体接触疫水后数小时至2-3天内,接触疫水的皮肤可出现小红点、渐渐变成丘疹,奇痒难忍,既尾蚴性皮炎,几天后可自然消退。还可出现咳嗽、畏寒、微热、风疹等症状。
急性期
如一次有大量血吸虫尾蚴侵入人体,经过20-60天的潜伏期后,可引起急性血吸虫病。急性期的表现是畏寒、发热(早晨轻、下午重,夜间更重)、出汗、头痛等症状。高热病人有乏力、烦躁、头昏等不适,有腹痛、腹胀、腹泻、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大便带血等消化道症状,多数病人肝脾肿大,严重的病人全身出现黄疸,意识迟钝,听力减退等神经系统症状。急性血吸虫病因为发病快,变化多,危险大,如抢救不及时易发生死亡。
血吸虫生活史
慢性期
少量多次感染尾蚴,不引起机体明显病变或急性期自然退热,急性期治疗不彻底,都可转为慢性血吸虫病。慢性期症状表现不一,常见症状可出现腹痛、腹泻、贫血,乏力、消瘦严重,出现粪便中带红白冻子,肝脾肿大等。
晚期
因为得了血吸虫病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或重复大量感染尾蚴,发展为晚期血吸虫病人。虫卵严重损害肝脏,引起肝硬化,脾肿大,以至腹水、贫血、上消化道出血,重度营养不良,极度衰弱,严重者可导致死亡。血吸虫的成虫、虫卵、尾蚴和童虫对人(畜)均有致病作用,但危害最大的是虫卵,在肝脏、肠壁等组织中引起虫卵肉芽肿。 血吸虫病严重危害人民身体、身心健康,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加重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儿童患病后未及时查治,可妨碍生长发育,个子矮小,成为侏儒。青年可影响生育。总之,血吸虫病的危害概括起来就是影响生产、生活、生命、生育、生趣。
并发症
1、门脉高压症晚期血吸虫病的门脉高压属于肝内性,有时门脉血栓形成亦可成为主要因素。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常见。最理想的手术为中央型脾—肾静脉分流术。2、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近年来发现血吸虫病肝硬化HBsAg阳性增多,肝病的发展速度比任一疾病单独出现的发展为快。血吸虫病肝硬化并原发性肝癌者自1965年起也有报道,有学者认为HBsAg阳性是主要的致癌因素。
血吸虫性肝病 黄疸
3、门静脉血栓形成在以往严重流行区不少见,可能是其小支内膜炎所致。
诊断
1、病史有流行区及疫水接触史。
2、病原学诊断采取粪便沉淀孵化法,血清环卵沉淀试验,免疫酶标发测特异性IgM、IgG、IgE。过去普查采用皮内试验筛选。
血吸虫性肝病 CT表现
3、免疫学检查用以评估患者的体液与细胞免疫功能。
4、超声慢性血吸虫病有其特征性超声表现,可见纤维网状图像,有长方形线形纤维结构,其他肝病少有这种现象。
5、乙状结肠镜检和直肠活检可见黄色小结这一特征性改变,急性期阳性率50%--75%,此外尚有不同程度的粘膜水肿充血。慢性期有斑状充血与苍白、浅溃疡,有时还见天花样凹陷多发性息肉及葡萄状肉芽肿。
血吸虫性肝病 CT表现
6、肝活检可见汇管区嗜酸性脓肿、假结节及纤维增生,时可找见虫卵。
7、肝血流图反映门脉高压,它和肝炎肝硬化不同点是高:舒张波比例较高。主要波形为低平波,分别占55%与45%,后者能是肝内门静脉分支闭塞、动静脉短路,肝供血减少表现为低波,手术后低平波转变为高舒张波及正常波、高舒张波也转变为常波。肝血流图的各项指标,除舒张波波幅外,亦有明显改变,要是平均波幅增高,舒张指数降低,表明脾切除后肝血液循环改善。
8、CT慢性和晚期血吸虫病可有肝内钙化,特别多见于肝右;叶,有地图样或线条状改变。晚期更有肝萎缩,肝裂增宽,肝缘不光整、凹凸不平及结节状突起,左右肝叶比例失调,肝脾密度的改变,亦可视脾肿大及腹水,但最具特征性的是存在线条高密度影肝实质内有数量不等的线条状高密度影,有呈弧线状,有呈密集连接成网格状或环状,这与其病理特点干线型肝硬化,沿门脉分支增生的纤维呈树枝形分布有关。
治疗
本病治疗目前尚主要应用吡喹酮,此药为用于血吸虫、包虫华枝睾吸虫等的广谱抗寄生虫药。口服吸收完全。治疗血吸虫,成人以每日60mg/kg,儿童每日70mg/Kg计,分3次服,连续2日。它在肝与门脉系内浓度最高,使虫体持续痉挛、麻痹而死亡。药物本身在24h内从肾排出,疗效98%~100%。副反应有头晕、眩晕、乏力、出汗、腹痛、恶心、呕吐、皮疹,少数有室性或房性早搏,有心率失常、妊娠、重度贫血及肝肾功能不良应予注意。
血吸虫性肝病
近年来蒿甲醚预防血吸虫感染曾有报道,系因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有抗日本血吸虫童虫的作用,动物实验及疫区实验皆证实对童虫有良好的杀灭作用。一般剂量为每次6mg/kg体重,每半个月服1次,共服3~4次,预防效果较好。
急性血吸虫病高热患者加用短程、中程皮质激素。
晚期血吸虫病的治疗包括抗纤维化的治疗,有报道用桃仁提取物效果较好,也有用虫草菌丝者如心肝宝。秋水仙碱用法为1mg/d,每周5次,持续1—2年。有腹水者可以中西医结合治疗,西药用双氢克尿噻、安体舒通、氮苯碟啶利尿,中药健脾补肾。利尿效果不理想可用多巴胺加速尿腹腔内注射。顽固性腹水可行浓缩回输术。巨脾症采用脾切术有良好疗效,少数采用脾肾静脉分流术以降低门脉高压。
防治措施
消灭血吸虫病要全面落实“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群防群控、联防联控”的血防工作方针,其综合防治措施主要包括:个体防护、查螺灭螺、查病治病,管理粪便、管理水源五大措施。
个体防护
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将健康教育放在血防工作的重点位置。通过开展健康教育使人们了解有关预防血吸虫病方面的知识,以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减少和避免接触疫水,提高防护技能及主动接受血吸虫病的检查治疗。对于中小学生要教育其不到有螺洲滩打湖草、捕鱼虾、放牧;不到有螺的江、河、沟、塘水中游泳、戏水,必须接触疫水时要要带防护手套,穿长统胶鞋或涂擦血防专用防护药膏并做好家长、邻居的宣传教育和监督工作。形成学生带动家长,家长带动社区,社区带动社会的血防健康教育良好氛围。
血吸虫性肝病
查螺灭螺
钉螺是血吸虫的中间宿主,没有钉螺血吸虫无法生存繁殖和传播。因此,查螺灭螺是消灭血吸虫的一项重要措施。查螺先要查清钉螺分布情况,那些有钉螺孳生,又是人、畜常到的地方,通常叫易感地带。灭螺首先要灭易感地带钉螺。灭螺方法多种多样,可因地制宜综合利用,如有结合生产翻耕垦植、平整土地、开新沟、填旧沟、药物喷洒等。化学药物灭螺,世界卫生组织推广应用氧硝柳胺。
管理粪便
管理好粪便不仅可以改善农村卫生环境,而且可以杀死血吸虫虫卵,阻断血吸虫病传播途径。管理粪便可以两方面入手,一是防止粪便污染水源。二是杀灭粪便中的血吸虫虫卵。
管理水源
主要办法是打井水、修水池,在流行区生活或接触疫区,一定要饮用安全水是避免血吸虫感染的重要措施。饮用井水、自来水、干净的池塘水。教育学生不喝生水,把水烧开后饮用,因摄氏60度的水1分钟即可杀死尾蚴或用漂白粉消毒后再饮用。人畜分塘用水。
查病治病
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域经常开展血吸虫普查普治工作,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血吸虫病患者。有疫水接触史或有血吸虫病症状表现的人,要主动到当地疾控中心或卫生院检查治疗,同时疫区的耕牛也要及时进行查治。把传染源和危害降到最低程度,才能达到控制和切断血吸虫传播的目的。
血吸虫性肝病
疫区中小学生血防健康教育要纳入教育计划,常规开设血防知识课程,并定期进行考核。在疫区中小学中坚持开展学生血防“四个一”活动教育:上一堂血防知识课,看一次血防录像,查一次钉螺或观看钉螺样本,写一篇血防作文。使学生提高自我防护技能,并做好家长的血防知识宣传工作,加强学生校内教育。根据江苏省政府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中对疫区中小学生开展血防知识宣传教育的要求,到2007年底,疫区中小学生血防基本知识知晓率和正确行为形成率分别达到95%以上,到2010年底,要求分别达到9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