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系统是我们身体里十分重要的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心脏,作为动力器官,源源不断地将血液泵入血管。血液在血管中不停地循环流动,到达身体各个部分,供给组织器官需要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带走代谢产物,维持全身的生命活动。
心脏泵出的血液流入动脉,动脉管壁比较厚,富有弹性,能承受住血液泵入时的压力。随后血液流入遍布全身又很微小的毛细血管,完成血液和器官之间气体和物质的交换。血液经全身各器官后通过容量很大的静脉流回心脏。可见,血管健康是保证身体各部分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也有人说,血管的健康决定人的寿命。
健康的血管富有弹性且柔韧,管壁光滑,血液流通顺畅。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方式的不健康,有些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管硬化现象。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动脉管壁会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缩小。血管表面局部有脂质等物质聚集形成斑块,斑块内可继发出血、破裂或形成局部血栓。
动脉粥样硬化根据部位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健康危害。主动脉广泛粥样硬化可导致收缩期血压升高、脉压增宽。严重时可形成主动脉瘤,一旦破裂,可迅速致命。肾脏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顽固性高血压,如发生肾动脉血栓,可引起肾脏缺血甚至肾萎缩、肾衰竭。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消化不良、便秘、腹痛等症状,四肢动脉粥样硬化以下肢多见,血液供应障碍可导致下肢发凉、麻木和间歇性破行,动脉完全闭塞时可产生坏疽,导致残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时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引起冠心病。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可引起心绞痛,持续的、严重的心肌缺血可引起心肌梗死。
颅脑动脉粥样硬化时,粥样斑块可造成血管狭窄,脑供血不足或局部血栓形成,斑块破裂的碎片也可造成脑栓塞等脑血管意外。长期慢性脑缺血造成脑萎缩时,可发展为血管性痴呆。
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家族史、吸烟、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均可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而脂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常见于高胆固醇血症。为提高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5月18日被设立为全国血管健康日。这源于正常人血液中总胆固醇的合适范围应小于5.18mmol/L。血管健康日呼吁民众重视血管健康,警惕动脉粥样硬化,主动管理血管健康,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如何管理血管保持健康呢?
总体原则
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延缓和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进展,甚至使之逆转或消退。如何管理血管健康呢?总体来说,就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情绪平和,并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等相关疾病。
合理膳食
控制膳食总热量,以维持正常体重为度。超重或肥胖者应减少每日进食的总热量。提倡清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C和植物蛋白的食物。避免使用过多的动物性脂肪和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控制糖和盐的摄入,严禁暴饮暴食。
适量运动
适量的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有助于预防肥胖,锻炼循环系统的功能,调节血脂代谢。运动应循序渐进,视自身承受能力而定,以不过多增加心脏负担和不引起不适感觉为原则。
感谢北京市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治所供稿。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