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新靶点!浙大一院心内科张力教授团队最新成果在美国《循环》杂志在线发表

作者:浙大一院 2017-12-31阅读:5644次

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新靶点!浙大一院心内科张力教授团队最新成果在美国《循环》杂志在线发表

关注心血管健康的人一定对“动脉粥样硬化”或“冠心病”等名词不陌生。人们俗称的“血管硬化”,即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前列的临床常见病之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是植入支架。但同时,支架植入可能出现血管内膜异常增生,进而导致支架内再狭窄,由此引发的再发心血管事件严重困扰着心内科医生。因此,明确支架内再狭窄的机制,找寻对抗血管内膜异常增生的治疗靶点,进而改良现有的以支架为主的冠脉介入疗法,是心血管研究领域最有意义的课题之一

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新靶点!浙大一院心内科张力教授团队最新成果在美国《循环》杂志在线发表

发现抗血管内膜增生新靶点

2017年12月15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张力教授团队与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William Harvey心脏中心肖庆忠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心血管权威医学期刊《循环》(Circulation)杂志(影响因子19.309)上发表名为《miRNA-22 is a Novel Mediator of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Phenotypic Modulation and Neointima Formation》的文章。

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新靶点!浙大一院心内科张力教授团队最新成果在美国《循环》杂志在线发表

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新靶点!浙大一院心内科张力教授团队最新成果在美国《循环》杂志在线发表

张力团队在《循环》(Circulation)杂志上发表文章

这篇文章着眼于血管损伤后内膜异常增生的形成机制,系统阐述了一个全新发现的靶点,非编码小RNA——miR-22在血管疾病中的作用,为解决上述心血管难题提供了新途径。最具创新之处的是,miR-22作为血管异常重构性疾病治疗靶点,能够通过调控MECP-2和EVI-1减轻血管损伤后的病理性内膜增生,从而改善血管病理性重构,减轻血管狭窄。更为有趣的是,EVI-1是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的特异性下游靶点,而此次研究发现,miR-22与三氧化二砷具有类似的下游通路。

研发新药可普惠患者

更为有意义的是,张力教授团队的发现意味着,miR-22可能有潜力作为新的药物涂层,为新一代药物涂层支架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此前,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氧化二砷药物涂层支架显示出与国外同类支架相似的安全性,并能明显降低支架植入病人的全因死亡率,同时还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张力团队此次研究中关注的miR-22/EVI-1调控轴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该类三氧化二砷药物涂层支架的抗再狭窄原理,助力国人在自主创新之路上继续向前迈进。

目前,张力教授团队正在进行后续研究,一方面利用miR-22或EVI-1蛋白拮抗剂作为药物涂层研发新的支架,评估其安全性、有效性及经济性;另一方面,利用目前的药物球囊技术,将该类药物作为涂层分子,以期研发出不必永久性植入支架的介入治疗新方法。若能成功,可为冠心病、脑卒中及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等患者带来福音。

据悉,此次发表文章的第一作者为张力团队博士生杨峰,共同第一作者为浙大一院心内科陈齐山医生。张力教授和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William Harvey心脏中心肖庆忠教授为通讯作者。浙大一院为第一通讯作者和第一完成单位。项目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面上项目以及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资助。

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新靶点!浙大一院心内科张力教授团队最新成果在美国《循环》杂志在线发表

浙大一院心内科副主任张力教授

临床科研双赢的医学“转化”

在2017年末,张力教授用这份踏实又喜人的成果为自己十年来的研究工作做了一份阶段性小结。而从一个年轻医生成长为如今能够独当一面的心血管病专家,并在相关研究领域内取得一系列的原创性成果,其中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

可谓十年磨一剑。十年前,在浙大一院心内科工作的张力得到王宽诚奖学金资助,从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心血管系毕业,取得博士学位。在回国之前,导师希望他可以继续留在英国延续博士课题,借助国王学院优越的实验室条件顺畅地开展下一步的基础研究。但张力认为,医生的目标是服务于临床,将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连接起来,才是自己作为一名临床医生的初衷。

回国后,张力带着新的理念,立志在浙大一院创建心血管独立研究方向。身为一名年轻医生,组建血管干细胞科研团队,开展血管医学转化研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初期阶段,我们的实验人手与资源相对不足。现在,我们扩大了实验平台,吸引了海外人才加盟,和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玛丽皇后学院以及美国UCLA等国外优秀实验室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张力教授认为,作为一名心血管临床介入医生,目标当是转化医学,要将实验台与病床连接起来。“很多人都觉得,医生只要会看病就行了。但实际上,临床医学的进步与医学难题的攻克都需要基础科研的推动与助力。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既要有出色的临床能力,也要能够做基础研究,并让科研成果服务于临床治疗,把科学研究与人民生命健康真正结合起来。”

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新靶点!浙大一院心内科张力教授团队最新成果在美国《循环》杂志在线发表

浙大一院心内科副主任张力教授

张力教授简介

现任浙江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的张力教授十年来致力于干细胞及血管细胞生物学、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变发病机制及干预等研究,成果多次发表在Circulation、Circulation Research、ATVB等心血管领域国际学术期刊上,共计40余篇;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血管重大研究计划在内的10余项课题,并以第一完成人获包括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一等奖等多项科研奖励。今年初张力教授受邀在国际心血管研究顶级期刊Circulation Research(影响因子13.9)发表评述性文章,系统介绍了干细胞与血管平滑肌细胞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张力教授所带领的科研团队近年来取得了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仅在2017年就先后有多篇系列论文登上国际心血管领域著名期刊。张力教授表示,这与医院搭建的良好平台密不可分。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中,浙大一院综合排名全国第9位,十一大学科进入全国前20位。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心血管内科是浙江省内最早开展介入性诊断和治疗的单位,总体在浙江省内处于领先地位,国内处于先进水平。在科主任朱建华教授领导下,心内科也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和人才培养,浓厚的学科氛围也为今后的科研与临床工作开拓了一片沃土。对于张力教授而言,新十年仍有更多“高峰”等待攀登。团队将继续拓展当前研究,在现有的成果基础上继续前进,为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多新的可能性。张力教授相信,在当前资源与平台的支持下,团队将同许多医学研究团队一道,培养更多年轻的医学人才,为我国医学事业贡献力量,为健康中国的建设长久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