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有了对象回家还被骂不孝

作者:三甲传真mp 2018-02-22阅读:4077次

过年回家是头等大事。特别是可以领着对象回家,笑对七大姑八大姨。可谁能想到,我刚在家族群里说了这件事,群里就炸开了锅......

本来好心辟谣,却得罪了七大姑八大姨

今天的话题就是:

春节在家族群里看到了健康谣言~咋整?

答:大过节的,先忍着。

新晋网络热词:“不孝有三,辟谣为大”。

辟谣也要讲方法论,孝顺又机智的你,可以放下手机,跟长辈聊一聊天,顺便观察一下长辈的状态,远比朋友圈辟谣来的更暖心。

那什么是正确的观察姿势呢?

第一步

关心家人,要先看……

父母的眼睛

看一看,眼睑表面是不是有边界清晰的黄色或橙色斑块,微微高出皮肤,有个东西叫“睑黄瘤”,上下眼睑都可出现,多发生于我们的内眼角啦。

出现睑黄瘤建议去检查相应的血脂指标,评估远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同时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好血脂和血压等冠心病危险因素。

第二步

与父母说悄悄话,看一看……

父母的耳垂

耳垂皱褶在医学上称为“Frank征”,是一条从耳屏开始走向后下终止于耳廓后缘,呈45度角的对角线。简单地说,就是在耳垂上出现了斜线皱纹。

这提示可能患有冠心病,虽然不能用来诊断冠心病,但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如果出现疑似冠心病的症状应及早就诊。

第三步

与父母一起吃饭,看看父母……

夹菜的手,会不会抖

手一抖,大家就会想到……“帕金森病”,特别是60岁以上的患者,比较多见的是帕金森病或帕金森综合征。但并不是所有的震颤都是这两种情况导致的,别紧张。

首先,很多疾病或者药物都会引起医学上的震颤。通俗点讲,就是手、头部以及身体其他部位有颤动,抖啊抖啊抖……

服用降血压的药物,如利血平,副作用就是震颤;

喝了咖啡后,也会引起震颤;

有些甲亢患者,也会表现出手抖;

还有一种就是“特发性震颤”。

“特发性震颤”主要表现为动作性或姿势性震颤,比如拿东西的时候出现抖动,偶尔伴有头颈抖动,做精细工作吃力,但没有其他症状。

而很多人担心的“帕金森病”或者“帕金森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即使我们没有动作但它也会不自觉抖动,还会伴有其他各种各样的症状,比如面具脸、运动迟缓、肌肉僵直等表现,同时伴有便秘,嗅觉减退等。

如果怀疑是特发性震颤,可以尝一口白酒,如果喝酒后震颤减轻,大概2~4小时酒精被代谢后,震颤的症状会反弹,那就是特发性震颤了。而帕金森病或者帕金森综合征导致的震颤,就算喝酒,也不会有这种变化。帕金森的抖才不会care你对它做过什么呢。

如果怀疑是“特发性震颤”或者“帕金森病”等疾病的话,一定要先去找神经内科或者神经外科医生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

第四步

与父母一起走楼梯,看看父母……

是否明显气喘

划重点!

这里的气喘,可不是说运动太久,是稍微走一点点楼梯,爸妈都感觉喘气困难,那要去医院看下是否是“冠心病”或“心衰”。

知识点易得,关心父母的机会不易得。

追求科学与真理的态度很重要,但同理心也同样可贵。

对于亲友转发健康谣言,倘若不是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的问题,默默举报先。

离家之前,记得,自己也时时转发,借平台权威专家的声音来让靠谱的医学信息也传播起来,用权威可靠的信息东风压倒西风。

最后,

没有一点点防备,没有一丝丝顾虑,狗年已经到来了。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Flag倒了又立。

茫茫人海中,能把一篇健康科普文章看到结尾,聪慧如你,朋友圈Flag需要继续飘起。

企鹅医典公众号,回复“新年”两个字,专属健康flag送给你。

扫码查看更多医学知识,分享健康▼

特别鸣谢:

汪芳: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

庄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医师

王宁夫: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