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猝死,不能言说的痛~~~
作者:森先生
来源:医学论坛网 综合深圳卫视、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赖清辉新浪博客
去年深圳卫视一则报道震惊了所有人:深圳急救中心短短11天时间里,共接到16例猝死病例,平均一天差不多就有1.5个非正常死亡案例,其中6名40岁以下,年纪最小的22岁!
又到春夏交替之际,正是猝死高发的时期,感冒、累、熬夜、三高饮食、精神紧张和不规律的生活都是猝死的主要诱因,因此一定要注意睡眠和休息,切勿疯狂熬夜!
专家:猝死80%源于心脏病
猝死的原因有很多,冠心病、脑出血、肺栓塞甚至支气管哮喘都会导致猝死,但心源性猝死比例最大,占到了非事故性突发性死亡的80%。其中,又有80%源于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冠心病常见的严重临床表现。”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简称“二附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杨人强指出,冠心病是一种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阻塞,从而使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这种病轻则导致心绞痛,重则导致心肌梗死。在中青年人群中,冠心病的发病率日益升高,猝死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病毒性心肌炎、恶性心律失常也是造成中青年猝死的重要原因。杨人强表示,病毒性心肌炎多由感冒引起,炎症弥漫将导致心肌跳动乏力甚至停跳,瞬间就可能猝死。恶性心律失常主要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两者均可导致严重的心脏血流动力学紊乱,其中以室颤更为严重。当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时,心脏就失去泵血功能,若得不到及时解决,就可能产生心脏骤停乃至猝死。
由心脏病导致猝死一年四季都有,为什么这段时间如此密集呢?
二附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鲍慧慧介绍,春夏之交天气不稳定,气温忽冷忽热,空气潮湿,气压低,对心血管系统会造成很大影响。“气温下降,血管容易痉挛,形成血栓;气温上升,血管扩张,心跳则加快;潮湿天气压低,空气中氧分不足,容易感到胸闷;雷雨闪电令人恐慌,心脏也会受刺激。”此外,春天还易发生精神调节紊乱,导致抑郁、烦躁等负面情绪,从而加重或诱发心血管疾病。
鲍慧慧强调,近日流感、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频发,人体免疫力比较低,不少年轻人却自以为身强力壮,不到医院就诊,而是自行吃药或运动治病,感冒迁延不愈,也容易使病毒侵犯心脏引起严重心肌炎,面临猝死危机。
熬夜、过度疲劳是猝死的导火线!
所以,在心脏处于脆弱的状态下,本应该注意休息,但很多年轻人却没有警惕意识,仍然加班熬夜,过度劳累。有的为了提神,大量吸烟、饮酒、喝咖啡浓茶,这样一来,无形中更增加了心脏病发作的危险因素。即使是没有动脉硬化病变的年轻人,在应激状态下也可能造成冠状动脉痉挛,从而导致血栓,甚至猝死。
医生高强度工作,是猝死高发人群!
近些年,医生猝死的事件比比皆是,医生压力大已不是秘密。医务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处于社会高期望状态,长期工作紧张,承受着超负荷的工作量。超负荷工作更是常态,这也直接导致相当一部分医生难有个人生活,双休日、黄金周等休息时间也多半“铺”在了工作上。有调查报告显示,近一半人“工作日平均与家人相处的时间”不足两小时,超过4小时的仅7%;近90%的人“每个月和朋友在一起的时间”少于2天。同时,仅3%的医生能休够“双休日”;不足1%的人休满过7天的“黄金周”,60%的人甚至休息不了3天;超过50%的人从未享受过年假。
医生争分夺秒拯救生命,却可能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些年来,医生倒在工作岗位上的消息屡见报端,一起起有关医生英年早逝、不明病因猝死的新闻,让人们为之动容。遗憾的是,这种现象却在逐年攀升!“广东一医生手术前猝死”、“35岁医生猝死,生前常工作至凌晨”、“医生猝死在手术台前”……除了时刻需要补充新知识,手术、门诊排得密密麻麻,心头的责任感更让医生精神紧绷。加上时不时发生的医患纠纷,又让不少医生觉得心力交瘁。
另外,除了像医生这种长期从事高强度工作的人士,还有IT业人士、老年人、冠心病患者、肥胖人士等这几类人群是都是猝死高发人群。
如何预防猝死?
一次次的猝死事件的发生,正为我们敲响生命的警钟。虽然猝死可怕,但是并非猝不可防。及时调整不健康不规律的生活方式,积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可避免猝死。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好熬夜,避免过度疲劳。
2、戒烟限酒。大量饮酒和大量抽烟都是猝死的重要诱因,因此对于没有任何基础疾病的人来说,戒烟限酒是最好的预防手段。
3、定期到医院检查,不舒服及时就医。
4、注意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处理好家庭、人际关系!对于毫无症状的猝死者来说,往往伴随很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应该尽量让自己保持平和的心态,学会自我调节和放松。
5、坚持锻炼,适量运动,每天运动半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以中等强度运动为主!高血脂患者不宜高强度运动,最好低中强度运动,例如:步行、快走、慢跑等。
医学论坛网
cmt59085300
长按识别左边二维码关注我们
如需联系请加微信:hao198746
关注医学论坛网微信号,回复以下关键字,即可接收最新文章及科研进展
心血管 | 肿瘤 | 糖尿病
内分泌 | 神经 | 感染
妇产科 | 儿科
全科医学 | 医学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