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老师自从得了糖尿病,这几年来她一直坚持按医嘱吃二甲双胍、糖适平控制血糖,自己也坚持运动,合理饮食,血糖控制得还算平稳。
但最近孙老师感觉读书看报的时候越来越费劲,视力越来越有点不对劲,带上老花镜也不管用,有时候看东西还出现重影。孙老师心里直嘀咕,自己血糖一直控制的挺好的,难道已经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了?
到了医院住院做完检查,医生的诊断证实了她的想法,同时还查出有动脉粥样硬化等大血管病变。孙老师百思不得其解,自己的血糖明明一直控制得很好,怎么还是得了并发症? 事实上,孙老师几年来只关注了空腹血糖数值,忽视了餐后血糖的监测,对自己的血压血脂也很少关注,像孙老师这样的糖尿病患者不在少数,明明血糖控制理想,却还是得了并发症。
究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1、忽视其他危险因素的控制,糖尿病的大血管并发症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仅仅控制空腹血糖是远远不够的,
2、还必须同时控制餐后血糖、血压、血脂、血黏度及体重,而且要控制达标。
早在孙老师查出糖尿病的时候,也就是糖尿病前期(即糖耐量损害及空腹血糖异常阶段),伴随着胰岛素抵抗的出现,大血管并发症可能就已经开始,并非都是患了糖尿病之后才出现。因此,对处于糖尿病前期的高危人群,应当积极干预。
糖尿病患者在进行病情监测时,不能只查空腹血糖,还要查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如果患者空腹血糖正常,但HbAlc升高,说明患者的总体血糖水平控制得并不理想,很可能存在餐后高血糖,需要重新调整治疗方案。
严格控制血糖数值,并发症只是显著减少但不等于没有 多项研究证实,严格控制血糖可使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即肾脏、视网膜及神经等病变等)减少大约2/3,此外,对大血管并发症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是,“显著减少”不等于“完全没有”。
近年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与血糖波动有密切关系,血糖波动性越大,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因此,应尽可能地避免出现低血糖,减少血糖波动。
在日本控制血糖的异常波动,用药降低高血糖的同时,还用一种特殊纤维素糊精减少血糖波动,这种纤维素以凝胶式在小肠内呈交错螺旋状排列,吸附包裹食物中的单糖分子,延缓小肠中糖分子的吸收入血,降低餐后的瞬间血糖高峰,减少餐后2.5~3.5小时的血糖低谷出现。
这种纤维素好处在于,减少胰岛β细胞代偿性的瞬间胰岛素高分泌压力,使胰岛β细胞得到休养生息,促进胰岛功能自我恢复。而血糖低谷的减少,就可以减少肝糖产生,改善体内脂肪代谢。临床试验中证实在连续这种削峰填谷作用下,胰岛β细胞的胰岛素分泌脉冲得到逐步恢复,脂毒性会一步一步地减少,胰岛素敏感性会一步一步地增加,胰岛素抵抗现象会逐步改善,血糖就会逐步的持久稳定,避免了血糖忽高忽低的异常大幅波动。
像孙老师这样所谓的血糖“正常”仅是建立在空腹血糖检测正常的基础上,往往缺乏经常性的全方位的血糖监测。这样的血糖正常并不意味着不会发生糖尿病并发症。因此,要想更好地防治糖尿病并发症,在治疗中应平稳降糖,减少血糖异常波动,同时,还要注意对多种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控制,如果您有更多控糖经验,或想了解更多控糖方法,欢迎搜索微信公众平台:血糖小助手(xuetangxiaozhushou)为您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