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为什么要谨慎喝粥?作者:李文慧,女,北京协和医院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
主持人:我们家是北方人,晚饭顿顿离不开粥,小米粥、紫米粥、大米粥、南瓜粥、白薯粥……十几年前,我妈妈查出糖尿病,全家如临大敌,戒粥了,改成天天喝菜汤,但是老人家喝了一辈子粥了,不习惯喝菜汤。所以粥在我们家就曾经是个囧。
李文慧:这是很多糖尿病人面临的问题。粥其实就是碳水化合物,经过长时间加工特别容易消化,自然招人喜欢。但是也产生了血糖升高过快的问题。
对于糖尿病人能不能喝粥,我想这不是简单的“yes”和“no”的问题,是一定程度的“yes”,一定程度的“no”。我们可以考虑在粥里边加一些什么东西,让血糖升高过快的问题得到一些解决。
另外,我们之所以让大家谨慎喝粥,除了血糖升得快,还有一个问题鲜为人知,就是低血糖问题。喝粥以后血糖升得快,胰岛素被刺激起来分泌比较多,而且喝粥又占肚子,吃的干粮就会少。如果胰岛素分泌得多,耐消化的东西又少,后期就容易发生低血糖。
所以对像您母亲这样的老人,与其说怕喝完粥血糖会过高,不如说是怕下顿饭前会发生低血糖,因为这种低血糖对老人的打击比高血糖引起的健康问题要严重得多。
李文慧:粥怎么喝?其实我们还是要通融一点。一方面,努力去控制血糖;另一方面,要考虑需不需要调整一些观念,包括喝粥。假如血糖就高一两个小时,而短时间的血糖升高对后续(比如下顿饭前,以及之后或者第二天的血糖)影响不大,是不是可以一定程度地接受它?
粥,可以巧妙地加一些杂粮,延缓消化吸收,避免喝粥以后容易饿的问题。
都说喝粥养人,什么粥养人呢?小米粥养人,但小米粥的纤维相对少;玉米粥又太甜;如果黄豆跟粮食一起吃的话,会使血糖升高变慢,对避免之后的低血糖也有积极的意义。
不同的食物搭配在一起,身体消化起来就会“挠头”,比如它刚刚准备好消化大米,结果发现来了一个绿豆,又要把消化绿豆需要的消化酶调集起来,所以消化的任务就变得复杂了,消化吸收也就被延缓了。
不过杂粮粥也要注意因人而异,有的人加得量太大,尤其是年龄比较大的人,可能消化吸收又存在问题,会胀肚。
观察食物对血糖的近、中、远影响
主持人:如何知道喝粥的方法适合不适合自己?
李文慧:我们观察吃某种东西对血糖的影响,包括粥,是用近、中、远分别去考虑的。
近:最近也不要少于2小时,吃完了10来分钟不到1小时去查,没有不高的,按这个方法,就没法吃东西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的是餐后2小时血糖。
如果喝完粥,餐后2小时血糖比不喝粥稍微高1~2,也应该可以接受。
中:下顿饭前算中。
远:下顿的饭后或者是第二天就算远。
最理想的就是中和远不受影响,而近处受点影响,只要影响不太大,还是可以接受的,跟吃水果是同一个道理。
大家喜欢吃的东西往往都具有升血糖快的特点,只要升得不太高,我们也不用刻意去追求近处的血糖过好。
控糖不能以牺牲病人的健康为代价
主持人:很多人觉得糖尿病是个受罪的病,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其实真不是这样的,只是怎么吃、怎么喝的问题。
李文慧:对。糖尿病人在饮食上禁忌比较多,这只是单纯从血糖而不是从整体健康来考虑的。但现在,血糖能够充分监测,我们更理解了营养的深远意义,就可以适当地放开一些,这样人生会更有意思。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在20多年的临床观察中,发现理想血糖都是病人付出极大的健康代价才能达得到的,有一些人由于用了一些药物,血糖变得理想了,按说是值得庆幸的,但是病人没有食欲,产生了“生无可恋”的感觉,这对我的冲击太大了,所以要重新反思。
有一些病人,原来糖化血红蛋白值9点多,吃药控制到7左右,我本来觉得这是治疗的一个成功之处,但实际上,恰恰是以病人营养衰竭和整个健康下滑为代价的。
所以,对于有些情况,我们是不敢也不能够追求极致的,因为这都是病人用健康为代价得来的,这种情况,其实是应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