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资讯」第42期,纬度越高,发病率越高!
作者丨鲸鱼
来源丨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本周提要:
■ 1 型糖尿病在中国:成年人发病更多
■ 糖尿病足愈合更快:新型敷料来帮忙
■ 别嘌呤醇安全有效:慢性肾病也能用
1 型糖尿病在中国:成年人发病更多DOI:10.1136/bmj.j5295
关于中国1型糖尿病发病率的资料极为匮乏,仅有2000年发表于Diabetes Care上的DiaMond国际研究提供了中国1985~1994年及1988~1996年的15岁以下1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率,分别为0.51/10万人·年及0.59/10万人·年。而中国全人群近期的1型糖尿病发病情况则不得而知。
直至最近才有一项发表于BMJ的中国研究关注到这一问题,估计中国0~14岁人群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为1.93/10万人·年,且与纬度正相关,而总体发病率为1.01/10万人·年。
Fig 1.1 纳入研究的13个地区
这项研究统计了2010~2013年全国13个地区505家医院的数据,共覆盖约1.33亿人。三年间,共记录到5018 名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其中,总体上男性发病多于女性(0.95 vs 0.81/10万人·年),共发现男性患者2755名,女性患者2263名;但在年龄 < 15岁的人群中女性发病率更高(1.72 vs 2.21/10万人·年)。这一结果与既往的报告相符,作者认为这可能与男女不同的暴露因素、生活方式或起病机制相关。
Fig 1.2 不同年龄组的发病率
而按照年龄分析1型糖尿病的患者发现,年龄 < 15岁的有1239名,年龄在15~29岁之间的1799名,年龄≥30岁的1980名,相应的发病率分别为1.93、1.28、0.69/10万人·年,而10~14岁年龄组的发病率尤其高,达到了2.68/10万人·年。在0~14岁年龄组中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其发病率与纬度正相关(r = 0.88, p < 0.001)。这可能与紫外线暴露、病毒感染、基因SNPs多态性等相关。
Fig 1.3 不同纬度地区的发病率
时隔二十年后,我国的1型糖尿病发病数据终于再次更新。尽管我国是一个1型糖尿病发病率很低的国家,但每年仍有1.3万例患者,其中15岁以上者有9000多人。这项研究也提醒我们,应当对这一人群有更多的关注。
REF:Jianping Weng, Zhiguang Zhou, Lixin Guo, et al. (2018). Incidence of type 1 diabetes in China, 2010-13: population based study. BMJ 2018;360:j5295. doi: 10.1136/bmj.j5295.
糖尿病足愈合更快:新型敷料来帮忙DOI:10.1016/ S2213-8587(17)30438-2
糖尿病足可能带来感染、截肢,甚至死亡等风险,如果同时存在外周神经病变及周围血管病变,则糖尿病足溃疡的愈合将更为困难,治疗更为棘手。不过,近日发表于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上的研究提示,蔗糖八硫酸盐(sucrose octasulfate, SOS)敷料较传统敷料更有助于伤口愈合。
Fig 2.1 Sucrose Octasulfate, SOS(钾盐)
这项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试验涉及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多国的43家医院,纳入了18岁以上的糖尿病足患者240名,溃疡面积在1 cm2以上。这些患者以中心及伤口面积是否大于5 cm2分层,接受2周标准护理洗脱期后,以1:1的比例随机分组,分别使用SOS敷料或传统敷料治疗20周,期间均辅以标准护理。
Fig 2.2 240名患者随机接受两种敷料治疗
结果显示,20周后使用了SOS敷料的患者伤口愈合情况优于传统敷料患者(48% vs 30%, OR 2.60, 95% CI 1.43-4.73, p = 0.002)。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感染(20% vs 28%),其次为截肢(1% vs 2%)。另外有患者死亡(2% vs 4%),但死亡与治疗、手术、伤口、截肢等无关。
Fig 2.3 SOS组伤口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
这项研究提示,SOS敷料能够通过抑制过量的金属蛋白酶、恢复生长因子功能,促进合并了神经及血管病变的糖尿病足溃疡的组织愈合,从而为这类棘手的糖尿病足治疗提供了更多可能。
REF:Michael Edmonds, José Luis Lázaro-Martínez, Jesus Manuel Alfayate-García, et al. (2017). Sucrose octasulfate dressing versus control dressing in patients with neuroischaemic diabetic foot ulcers (Explorer): an international, multicentre, double-blind,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 2017. doi: 10.1016/ S2213-8587(17)30438-2.
别嘌呤醇安全有效:慢性肾病也能用DOI:10.1186/s13075-017-1491-x
虽然别嘌呤醇被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及欧洲风湿病防治联合会(EULAR)一致推荐为降尿酸的一线疗法,但别嘌呤醇在慢性肾病(CKD)患者中的用药剂量则仍有争议,ACR推荐在CKD患者中仍应逐渐增加剂量以达到尿酸控制,而EULAR则认为应该根据肌酐清除率(CrCL)有相应限制。
针对这一问题,近日发表在Arthritis Research & Therapy上的研究则认为,在CKD患者中通过逐渐增加别嘌呤醇剂量来达到血清尿酸控制(SU < 6 mg/L)安全有效。
Fig 3.1 不同CrCL患者血清尿酸及别嘌呤醇剂量变化
这项研究纳入了183名痛风患者,随机分配至两组。其中,C/DE组先维持目前别嘌呤醇剂量12个月,再逐渐加量,直至SU < 6 mg/L;而另一DE/DE组则自入组起便逐渐加大别嘌呤醇用量,直至SU < 6 mg/L。同时,监测了患者基线水平的肌酐清除率,并随访了其不良反应。
Fig 3.2 不同CrCL患者间不良反应差异不明显
结果显示,痛风合并不同慢性肾病患者在使用别嘌呤醇后,血清尿酸的达标率相仿,CrCL < 30 ml/min的患者(CKD4-5期),30 ≤ CrCL <60 ml/min的患者(CKD3期)以及CrCL ≥60 ml/min的患者(CKD1-2期)的血清尿酸达标率分别为64.3% vs. 76.4% vs. 75.0%。但是,CrCL < 30 ml/min的患者达标所需的药物平均剂量(标准差)则显著低于30 ≤ CrCL <60 ml/min以及CrCL ≥60 ml/min的患者(p < 0.001),分别为250(43) vs 365(22) vs 460(19) mg/d。各组之间的不良反应则没有差别。
这项研究提示我们,即使是在严重CKD患者中通过逐渐增加别嘌呤醇剂量达到降低尿酸的目标安全有效,其中肾功能越好的患者所需的剂量越大。
REF:Lisa K. Stamp, Peter T. Chapman, Murray Barclay, et al. (2017). The effect of kidney function on the urate lowering effect and safety of increasing allopurinol above doses based on creatinine clearance: a post hoc analysis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rthritis Research & Therapy, 19, 283. doi: 10.1186/s13075-017-1491-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