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超1亿人不知自己患了肾病,美白用品也会引起肾脏损害!

作者:中国家庭报 2018-03-28阅读:2230次

爱迪生、梁启超、史铁生……他们生活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从事不同工作,但共同的一点是:都是肾病患者。

最近一位备受关注的肾病患者是韩国前总统朴槿惠。她被曝出肾病加重,泡菜蘸水后才能吃,照片中能看出她面部浮肿明显。

日前,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称,我国慢性肾脏病的总患病率已达10.8%,患者数量近1.3亿,但患者知晓率仅为12.5%。专家表示:我国慢性肾脏病面临着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知晓率低、治疗率低,以及治疗不规范的现状。

300多万儿童患上肾脏病

小龙是一名9岁男孩,几个月前双腿上突然出现了一些紫色瘀斑。家人没在意,认为是他玩耍时不小心摔伤的。哪知半个月过去了,瘀斑不但没消失,还蔓延到臀部,甚至出现了血尿。小龙的父母这才急了,忙带孩子去医院,最终诊断为过敏性紫癜肾炎。幸亏就医及时,再拖延几天,很可能引发肾衰竭。

专家指出,在我国,肾病已不再是成年人的“专利”,儿童肾病发病率持续上升。

儿童肾病危害更剧,因为肾是人体的“净化器”,它每天过滤、清洁大量的血液,得了肾脏病,不仅影响患儿生长发育,还会引起营养不良、贫血、骨病、代谢紊乱、心血管病及心理疾病等一系列问题。

资料显示,在我国,每10个人中,就有1个慢性肾脏病患者,肾脏病儿童约300多万,部分儿童最终发展成慢性肾衰竭。肾病患病率迅速上升,已对孩子们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肾病有年轻化趋势

30多岁的李先生家住湖南,几年前,李先生在一次常规体检中发现尿蛋白有两个“+”,但由于身体没有任何不适,并未太当一回事,也没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不久前突然出现消化道出血,到医院详细检查后被确诊为尿毒症。

医生指出,肾脏病素有“隐形杀手”之称,不少患者早期并没有任何症状,或者只有轻微的眼睑、脚踝部浮肿,即使有水肿、血尿症状,往往一周甚至几天就自行消失了。患者并未引起重视,等到就医时往往病情较重。比如糖尿病,糖尿病到中末期累积到肾脏,三分之一都会导致肾病。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里,肾病多半是男性才会得的病,事实上,女性肾病发病率远高于男性。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常委、上海市医学会肾脏病分会主任委员倪兆慧教授指出,慢性肾脏疾病发病率在国内外呈逐年上升趋势,且有患者年轻化趋势。肾病发病率增加,引发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红斑狼疮等发病率的增加。

药物、美白用品引起的肾脏损害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临床药师王相峰讲了一个亲历的故事:一位母亲带着腰疼的孩子来到医院急诊,患儿14岁,腰部疼痛难忍,脸色苍白,母亲焦急地陪着孩子进行各项相关检查,发现孩子有急性肾衰竭症状。

原来,孩子常感冒发烧,家人便买来复方氨酚烷胺胶囊。买药时,药师没告诉用药的注意事项,家长也没仔细看说明书,便按成人的服药方式,一天两次,每次口服两粒。为了让感冒好得更快一些,不耽误学业,有时会加量,最多1天竟吃了12粒胶囊。结果,孩子第二天就出现了腰痛症状。诊断结果是,超剂量服药导致急性肾衰竭,孩子的身体受到不可逆转的伤害。

在厦门,一名25岁的女生因经期疼痛,长期服用止痛药,结果也导致肾衰竭。专家表示,长期吃止痛药或不遵医嘱服用中药,都可能导致肾损伤。

药物性肾损伤越来越引起重视,但专家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患上了慢性肾病。这些女性喜欢化妆,尤其偏爱一些美白产品,这些美白产品中含大量铅与汞,会对肾脏造成伤害。

被肾脏病拖累的人生

在网络上,到处可以看到肾病患者的留言:

“我知道透析可以坚持几十年,也知道换肾后生活质量能提高很多。但是我已经没有钱来维持这样的治疗了。”

“医生,直接告诉我,我得了不治之症吧!”

“从前我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收入不错,孩子听话。本来是幸福美满的一家。可这个肾病改变了我们一家的命运。”

“我越来越虚弱,体力越来越差。到后来只能在家休养,天知道我心里的落差多大。没有经济来源,肾病又是个无底洞,看着妻子和孩子整天节衣缩食,把省下来的钱,给我买药。你不知道身为一个男人我有多痛苦。”

由于知晓率低,许多患者早期未及时发现和治疗,最终发展成为尿毒症,只能靠透析或肾移植来维持生命,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肾脏病患者人数迅速增长,我国已经把肾脏疾病救治费用纳入了大病医保,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肾移植等。这给很多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虽然血液透析能够代替已经失去功能的肾“工作”,而长时间的血液透析,无法规避可能造成的并发症。长期透析,无论是病人还是整个家庭,都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和压力。

如今,肾脏移植被公认为是治疗尿毒症的最佳方法,而且也是所有器官移植中最成功的典范,安全性和效果在所有器官移植中最佳。然而现实中,由于器官来源严重短缺,肾脏移植对尿毒症患者来说是非常奢侈的事。

文/彭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用户可关注 中国家庭报官微(zhongguojiatingba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