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医学”是指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对患者的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包括饮食(营养)、运动、释放压力、戒烟和其他的非药物手段。自1999年第一次在美国提出这一名词以来,近20年来,“生活方式医学”得到了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生活方式干预不仅可以预防疾病,而且可治疗大部分的慢性疾病,以及某些类型的癌症等。在日前于上海市召开的“中国生活方式医学及慢性病逆转论坛”上,“生活方式医学”成为会议的一大热点。
“让生活方式医学参与,
那么整个故事会不一样”
作为把美国最新的“生活方式医学”介绍到国内的医生,丰建伟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展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逆转康复工作。25年前的韦建伟是我国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一名心脏外科医生,之后,他到了全球最大的医疗中心——美国德克萨斯医疗中心,获得博士学位后,成为心脏内科医生。他说,自己刚开始做美国心脏科的医生时,给病人放置了一个个支架,感觉自己很牛、很棒。“可是,一位心脏病人做了支架放置手术,以后也许还要放置第二个、第三个支架。也就是说,当你尽了所有的努力,还是会有不同程度的堵塞和症状,原因出在哪里呢?”韦建伟开始反问自己。
尤其是在临床上,发现很多血管造影有弥漫性病变的冠心病患者,搭桥困难,放支架也困难。该怎么处理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我们今天探讨的‘生活方式医学’,这是对心脑血管等保养的最佳方式。”韦建伟说,“我们过去传统的医学以治病为主,得了病以后再去看医生,但如果当身体病症刚刚发展甚至无病的时候,让生活方式医学参与,那么整个故事都会不一样。”
美国有一个实验,只要采取低脂肪、素食、每日快速步行60分钟,以及禁烟、压力控制训练,减少饱和性脂肪酸摄入,82%病人的冠心病出现明显的逆转。
在美国有一项研究追踪了7000人,主要研究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后来发病是什么。美国生活方式医学会理事、亚洲生活方式医学会创始人、首任主席胡子辉博士介绍道:
“追踪这个群体,发现有7个生活方式跟他们的寿命、生活品质有关系。第一、不吸烟;第二、睡眠时间有7~8个小时;第三、吃早餐;第四、三餐定时吃;第五、维持一个正常体重;第六、经常做运动;第七、少量或者不喝酒。”他补充说,“还有一个运动——即‘平衡运动’,平衡运动对老人特别有意义,因为老人家最怕跌倒,所以七个生活方式加上这个平衡运动,我们叫做推广‘八大健康原则’。”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副所长毕宇芳教授说:“在我们国家,18岁以上的成人当中,糖尿病的患病率是11.6%。在血糖完全正常到糖尿病之间还有一个糖尿病前期,也就是未来转换成糖尿病风险非常高的这部分人群,在中国18岁以上人群当中占到了50.1%。在我们整体的糖尿病防控指南中,首先需要选择的就是生活方式的改变,然后才是药物的选择。”毕宇芳等人在上海的人群当中进行了3年的随访,观察的结果是: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主要是饮食和运动,25.3%的糖尿病前期人群可以完全转回到血糖的绝对正常。而对于新诊断出的糖尿病患者,不用药物治疗,有超过60%的糖尿病患者仅仅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就可以让血糖完全控制达标。
生活方式的改善拯救了他们
“我们医生在临床每天有看不完的病,做不完的手术,但是患者越来越多。如果我们真正能够做到把生活方式改善了,能够把患者的发病率降低了,对我们现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对国家都有很大的好处。”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内科教研室主任方唯一教授举了自己遇到的两个例子,说明运动、生活方式的改善在某种程度上不亚于药物治疗的效果。
第一个例子,是一个成功人士,家产达几十亿,第一次看病的时候是33岁。因为胸痛在广州做了造影,结果发现都有中度以上的斑块,医生建议放支架,但是家里的父母不太同意,因为他还没有结婚。后来因为他有一部分企业在上海,就找到方唯一教授看病。方唯一教授看过之后,分析他患病的原因有三:一、他太忙,睡的少;二、生活没有规律,吃的太好,应酬很多,并且喝酒;三、比较胖,一米七的个子有90多公斤。所以建议他必须要改变生活方式,但药还照吃。一年以后,这位男士的症状逐渐消失,第二次复查造影的时候,里面的斑块已经退到轻度,有的几乎没有了。到现在,这位男士快45岁,身体非常好。
第二个例子,是医院一位老专家的丈夫,第一次到方唯一这里看病时年近80岁。老人家没有心绞痛,只是心慌,但心电图显示一塌糊涂,连搭桥都没有机会了,只好勉强给他放了一个支架。方唯一告诉这位老先生的夫人,要改变生活方式,并用药物来支持。比如,可以去旅游,只要能走得动,就多出去走走。结果通过一年多后再复查,老先生的血管明显改善。两年后造影显示,症状基本上消失。到现在,老先生快90岁了,仍活得非常好。
“我举的这两个例子,一个年轻,一个年老;一个病比较轻,一个病比较重。都是因生活方式的改善拯救了他们。”方唯一如是说。
来源/文化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