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糖尿病最可怕之处其实不在糖尿病本身,而在于糖尿病并发症。所以,糖友们要努力做好预防,让糖尿病并发症离自己远一点儿。
一、防肥胖
“肥胖是糖尿病的头号风险因素。中国人饮食高脂高糖,身体缺乏活动,因此患糖尿病的风险不断上升。”这是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德博士的总结。
肥胖者体内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病理状态,即胰岛素抵抗。所谓胰岛素抵抗就是细胞对胰岛素的作用产生了抵抗,血液中的葡萄糖就很难进入细胞内。肥胖早期还可以通过高胰岛素血症来勉强把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随后就有可能由于过度工作,胰腺合成胰岛素的功能渐渐衰竭,胰岛素的生成渐渐不足以把血糖降低到正常范围,于是就出现了显性糖尿病。
体重控制标准
BMI指数(即身体质量指数,英文为Body Mass Index,简称BMI),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
糖尿病患者控制体重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尽量避免使用减重药物,减重药物并不利于血糖的控制
2. 体重要做到实时监测,并做好记录。
3. 体重的控制并非越低越好,尤其是老年人减重很容易发生矫枉过正的现象。
二、防血糖高
血糖达标无疑是糖尿病控制中最关键的一条,血糖过高会大大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风险。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怎样才算血糖达标呢?
空腹血糖低于7毫摩尔/升,餐后两小时血糖低于10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不超过7.0%,且没有低血糖,这就算达标。
那么,如何才能让血糖轻松达标呢?
1. 有规律的监测血糖,糖尿病患者对血糖保持有规律的监测是非常重要的。另外需要糖友们注意的是,仅仅监测空腹血糖是不够的,餐后血糖的测量同样重要。很多糖尿病患者没有症状就不测血糖,这种做法是非常危险的。
2. 合理饮食并适当运动,这永远是糖尿病患者的制胜法宝。合理饮食搭配适量的运动会给糖尿病患者一个健康的身体和理想的控糖效果。
3. 选择合适的药物,合理用药是糖尿病有效治疗的重要环节。正确选择降糖药物,选择适合自己的降糖药物,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三、防高血压
糖尿病与高血压在医学上常有"姐妹病"之称,两者往往同时存在。调查结果表明,约有70%~8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有高血压。
“糖尿病+高血压”会产生“1+1>3”的协同效应,因此,糖尿病高血压合并的情况对身体损伤非常大。如糖尿病经常伴随眼底神经病变、动脉硬化及心脑肾的损害,而高血压也和这些病变关系密切;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发生血管损伤及硬化的几率是单纯高血压患者的两倍,心血管病变又是引发心肌梗塞及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所以,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必须及时予以干预和治疗。
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
对于大多数单纯性高血压患者,一般建议将血压维持在140/90mmHg以内。但是,为了充分降低并发症风险,糖尿病患者有必要进行更严格的血压管理,建议控制在130/80mmHg以内,如果达不到这个要求,必要时要选用降压药物治疗。
需要提醒的是,对于少数高龄患者,血压如果过低反而容易引起更多不良事件,最好不要低于130/70mmHg。
控制血压要做好以下几点:
1. 要实时监测血压,测量多个时段的血压值并做好记录;
2.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要测四肢的血压,判断是否出现下肢动脉缺血;
3. 要分别测量平躺及站立时的血压,这样可以判断有无自主神经病变;
4. 测量血压要定时,这样及时发现血压的波动。
四、防高血脂
糖尿病胰岛素缺乏会引发高血脂,反之高血脂也会加重糖尿病病情,二者互为影响,互为加重。
血液中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脂质增高以后,会在肝脏、肌肉、皮下、腹腔里堆积起来,还有一部分会变成血游离脂肪酸。血游离脂肪酸有两大危害,第一会引起胰岛素抵抗;第二会引起分泌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这些都会加重糖尿病病情。
另外,血液中增高的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会沉积在血管壁上,损伤血管内皮并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进而引发一系列血管病变,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控制目标
参考2013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糖尿病患者每年应至少检查一次血脂。接受调脂药物治疗者,要根据评估疗效的需要增加检测次数。在进行调脂药物治疗时,应将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作为首要目标。
1. 有明确的心血管病,LDL-C的控制目标是<1.8毫摩尔/升;
2. 无心血管疾病,但年龄超过40岁并有一个或多个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者,LDL-C的控制目标是<2.6毫摩尔/升;
3. 对低风险患者(如无明确心血管疾病且年龄在40岁以下),如果患者LDL-C>2.6毫摩尔/升或具有多个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应考虑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
五、防血糖波动
随着动态血糖监测评估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血糖波动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波动大的血糖状态比持续性高血糖状态危害更大,即使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好了,如果血糖波动较大,还是可能出现并发症。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波动可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因此使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增加,如心脑血管、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变等。
糖友应该怎样控制血糖波动
1.重视血糖监测,防止血糖波动
不少糖友不重视血糖监测,去看医生时,医生摸不清他们的血糖情况,难以确定治疗方案,评估病情。自我血糖监测作为糖尿病治疗的有效手段,可为降糖治疗方案提供所需的数据,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自我血糖监测,一般进行多点监测,如监测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及睡前这7个时间点,甚至凌晨3点的手指血糖,可作为长期监测指标,从中能得知全天血糖的波动情况,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同时每3个月检查1次糖化血红蛋白,和手指血糖进行对比。
糖化血红蛋白体现的是平均血糖水平,有些糖友的血糖波动幅度大,同时存在低血糖以及高血糖状态,但由于高血糖和低血糖的相互抵消,表现为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良好,从而造成血糖控制达标的假象,故仅凭糖化血红蛋白不能反映血糖的波动情况。只有糖化血红蛋白和手指血糖监测互相配合,才能全面反映血糖控制情况。
2. 3招并举保血糖平稳
饮食:在医生指导下按身高、体重及活动量确定饮食方案,定时定量。在种类选择上,宜选择升糖能力较弱的食物,如低脂肪饮食;主食粗细搭配,少食用精细粮;以非发酵面、半发酵面的主食为主,粥类少食为宜。多吃蔬菜尤其是绿色蔬菜,但不包括土豆等根茎类的“蔬菜”。如出现餐后高血糖、下一餐餐前低血糖,可在医生指导下分餐,例如早餐后高血糖,中餐前低血糖,可将早餐三分之一留在上午10点进食。
运动:应该安排在餐后半小时进行,以中等强度的运动为宜,包括快走、打太极拳、骑车、打乒乓球或羽毛球等。不要空腹运动,注意预防运动引起低血糖的风险。运动后最好监测血糖,如血糖<5mmol/ L,可进食少许苏打饼干、水果等。
药物:在主管医生的指导下,可选择减少空腹血糖波动的药物,如长效胰岛素(甘精胰岛素等),减轻餐后血糖波动的药物,口服类的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瑞格列奈、那格列奈、格列吡嗪、西格列汀、利格列汀、沙格列汀等,注射类的有门冬胰岛素、门冬胰岛素30、门冬胰岛素50、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25R、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50R、艾塞那肽。其中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既能降低餐后高血糖,又能避免下一餐餐前低血糖。胰岛素泵的使用也有助于减少血糖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