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治疗感冒后迁延不愈的咳嗽

作者:家庭中医药 2018-02-01阅读:377次

这阵子病毒性感冒流行,好多宝宝都赶上了这一拨病毒,又拉又吐还发烧,弄得妈妈们手足无措。好不容易呕吐和拉肚子止住了,宝宝又开始咳嗽,即使门诊常用的蒲地蓝口服液和豉翘口服液都加上了,可就是不见好。好多妈妈都开始犯愁,总这么咳也不行呀,就来门诊咨询,看看小儿推拿可不可以帮帮忙。还真别说,小儿推拿治疗感冒后的慢性咳嗽效果还真不错。

01咳嗽的发病机制

许多妈妈有些糊涂,说自家宝宝血常规和胸片都查了,也没提示细菌和病毒感染,双肺也没有异常,怎么还是不停咳嗽呢?想要明白这一问题,就需要我们大家了解一下咳嗽发生的机制。

实际上,咳嗽是一种反射性防御动作,通过咳嗽可以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及进入气道内的异物,笼统来讲就是呼吸道里面的所有脏东西。脏东西没有了,咳嗽也就停止了。但咳嗽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如咳嗽可使呼吸道感染扩散,剧烈的咳嗽还可导致呼吸道出血甚至形成自发性气胸。

咳嗽是由延髓咳嗽中枢受刺激引起的,耳、鼻、喉、支气管、胸膜等感受区受到刺激后将刺激传到延髓,然后延髓再将冲动传至相应的呼吸肌来完成咳嗽动作。所以,任何原因导致耳、鼻、喉、支气管、胸膜等感受区受到刺激,均可导致咳嗽的发生。引起咳嗽的疾病有很多,有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链球菌感染、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各种原因所致的胸膜炎,心衰引起的肺淤血,胃食管反流病等。就小儿感冒后咳嗽而言,大部分是属于呼吸道感染引起的。

02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将咳嗽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外感咳嗽是指因机体的卫外功能不固,在寒冷季节或天气突变时风寒等外邪侵袭而致。内伤咳嗽多由外感咳嗽久治不愈或失治误治转变而成,或肺脏虚弱,或脾肾有病累及肺脏所致。肺气不足,气机上逆,发为咳嗽。像这种感冒后慢性的咳嗽,则属于内伤咳嗽。这种咳嗽往往是干咳无痰或咳少量黏白痰,夜间或晨起加重。咳嗽是机体对侵入邪气的保护性反应,感冒后咳嗽,迁延不愈,进而转变成慢性咳嗽。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外功能较差,故而易受风、寒、热、燥、湿等外邪侵袭而致肺卫功能失调。

目前,西医治疗主要采用抗感染、消炎、解痉、镇咳、抗过敏等药物治疗。有学者通过对采用小儿推拿治疗感冒后咳嗽患儿64例的临床观察,发现小儿推拿治疗此类咳嗽疗效满意。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具体的病例,为大家介绍一下小儿推拿治疗感冒后咳嗽的推拿手法。

03辨证论治

一个4岁小姑娘,3个月前患上呼吸道感染,出现咳嗽、流涕、发热,门诊口服抗病毒口服液及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3天后体温正常,流涕症状消失,但仍有刺激性干咳,咽痒,口服阿奇霉素7天,但症状改善并不明显,而后中药治疗半月余(具体药物不详),症状仍未缓解。

通过查体我们发现,小姑娘精神状态尚可,食欲不太好,肺部听诊也未闻及干湿啰音,嗓子也并没有肿,只是反复咳嗽,咳少量痰,舌苔白腻,脉微沉。四诊合参,我们可知,此病的病机是因外邪初伤于肺,继动脾湿。脾土为中宫,肺主清肃,位居于中宫之上,畏热畏寒,赖中央中和之气以为养。肺为贮痰之器,中宫健运水湿,则痰不生而肺得宁静;肺属金而脾属土,土能生金;肺吸之则满,升之则气上,所以不宜用补法,如欲补肺,可用补脾法以培土生金;大抵补则气升,清则气降,清补则通和气血;运八卦具有宽胸利膈,助气调气之功,加强中气的运化力量。小儿脏气轻灵,随拨随应,根据五行相生原理,实则清之,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选择如下手法:

清肺经 300次,补脾经、运八卦 300次,推三关 300次,清天河水 100次,退六腑200次。按揉丰隆、阴陵泉穴各 100次。

推三关操作示意图

清天河水操作示意图

退六腑操作示意图

推拿每天 1次,1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小姑娘的咳嗽就好了。

04预防调护

中医讲究治未病,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提高宝宝机体抗病能力,对预防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平时妈妈们在看护宝宝时,可适当增加宝宝的户外活动,但不要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在宝宝的喂养过程中,要做到合理膳食,荤素搭配,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宝宝每次生病,身体恢复的过程也是机体抵抗力不断修复的过程,小儿推拿手法能够促进机体的修复功能,助宝宝健康成长。

智能温灸仪

坐式智能温灸仪

把“艾”带回家,让智能养生触手可及

厂家直销全国包邮

随温灸仪附赠灸艾饼1盒(20片,1片可使用3次,价值200元)

2018年春节前购买,还附赠家庭中医药合订本1套(价值150元/套,可备注所需合订本年份,未注明者则发货年份随机)

点击文末“了解更多”即可购买

请在微信公众号中关注“家庭中医药杂志”,点击任意文章文末的“阅读原文”即可购买杂志及合订本。

全店商品满88元包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主办

中医药知识 健康养生资讯

零售价:RMB12元

邮发代号:82-654

文章版权归《家庭中医药》杂志所有,转载、摘录请注明出处。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文作者:王悦尚可新刘文可丹茜郑圆圆

本文编辑:秀泷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