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有救了,夏天按这4字调理,冬天不再发病

作者:宛灸堂古法艾灸 2017-06-27阅读:3425次

很多人不知道,类风湿性关节炎最适合夏天调理,因为它也是冬病的一种,此时调理可使病症缓解,到冬季少发病或不发病,具体原理如下——

冬病夏治能借助自然界阳气的温煦之力,加之以温热、补虚之治法,便可以阳克阴,将蛰伏于体内的阴寒邪气连根拔起,得到事半功倍的调理效果。

类风湿按4字诀“灸、贴、洗、吃”调理,能鼓舞正气,驱逐病邪,疏通经络,活血通脉,温经散寒,使人体阳气充沛,经络气血贯通,自然通而不痛!

一、灸:艾灸!

可根据疼痛部位选择不同穴位。

肩部:肩髎、肩髃、肩臑。

肘臂:曲池、合谷、天井、外关、尺泽。

腕部:阳池、外关、阳溪、腕骨。

背脊:水沟、身柱、腰阳关。

髀部:环跳、居髎、悬钟。

股部:秩边、承扶、阳陵泉。

膝部:犊鼻、梁丘、阳陵泉、膝阳关。

踝部:申脉、照海、昆仑、丘墟。

二、贴:敷贴!

1、菖蒲60克,小茴香60克,食盐500克,同入锅中文火炒热后用粗布包裹好外敷患部,每日一次。适用于肢体关节冷痛,遇寒痛增,得热痛减者。

2、大蒜、生姜、葱各适量,共同捣烂如泥后外敷患处,再用塑料薄膜包裹、胶布固定留置15分钟去除,每日一次。适用于关节疼痛,怕风畏寒者。

3、鲜骨碎补3~5根,捣烂如泥外敷患处,再用塑料薄膜包裹、胶布固定留置15分钟去除,每日一次。适用于关节冷痛者。

4、仙人掌适量,捣烂如泥外敷患处,再用塑料薄膜包裹、胶布固定留置15分钟去除,每日一次。适用于关节冷痛者。

5、桃仁、白芥子各6克研细末,用适量蛋清调成糊状,外敷关节痛处,3~4小时可止痛。不可久敷。

6、绿豆粉和鸡蛋清调敷患处。适用于关节红肿灼热、疼痛剧烈、得冷则舒、屈伸不利者。

另外,用白芥子、元胡、甘遂、细辛、生姜等通络、散寒、祛湿、补气血的中药研成细末,调成泥状,根据病情选取不同穴位贴敷。但要注意,若皮肤有破损或局部关节红、肿、热、痛等明显者勿贴敷。

三、洗:熏洗!

将中药煎煮后,趁热对患部熏蒸或浸泡或洗浴,使药性从毛孔直入病所,能祛风散寒,舒筋活络,适用于治疗风寒湿痹。

全身法:将药物用量加倍,煎汤倒入浴盆沐浴,或把药物倒入大木桶或大水缸内,桶内放一小木凳,患者坐在小木凳上,用布单或毯子从上面盖住,仅露头部,勿使热气外泄。待药汤不烫人时,取出小木凳,患者再浸入药汤内沐浴,以出汗为度。熏洗完后,擦干全身,用浴巾盖住,卧床休息,如能稍睡片刻更好。

手熏洗法:把煎好的药汤趁热倒入盆内,将患手架于盆上,进行熏蒸,外以布巾将手连盆口盖严,不使热气外泄。待药汤不烫人时,可把患手或腕部与前臂浸于药汤中进行洗浴。

足熏洗法:把煎好的药汤倒入木桶内,桶内安置一小木凳,略高出水面,将患足放在小木凳上,用布单将腿及桶口盖严密熏蒸。待药汤不烫人时,取出小木凳,把患足及小腿浸入药汤中泡洗。根据病情需要,药汤可浸至踝关节部或膝关节处。

外用熏洗基础方“四生汤”:生川乌、生草乌、生半夏、生南星、细辛、乳香、没药、透骨草、白芷、露蜂房各15克,威灵仙30克,冰片9克,煎汤熏洗,每日2~3次,每次半小时。

四、吃:食疗!

(1)风湿热邪,阻痹关节

苡米仁粥。苡米仁为末,同粳米煮粥常食。

苡米干姜粥。苡米50克,糖50克,干姜9克。先将苡米、干姜加水适量煮烂成粥,再调白糖服食。每天1次,连服1个月。

辣椒根煮猪肉。瘦猪肉100克,辣椒根90克。共煮汤,调味后服食。每天1次,连服7~10天。

(2)肝肾亏损,痰湿凝结

五加皮炖母鸡。五加皮60克,老母鸡1只(去头、足及内脏),加水炖熟,取汤及鸡腿。待症状减轻,隔3~5天再服一剂。

乌头大米粥。生川乌头3~5克,大米50克,姜汁10滴,蜂蜜适量。将川乌头捣为细末,先煮沸米粥,后加川乌头末改用小火慢煮,熟后加入姜汁,搅匀再煮片刻即可。早晚餐服食,5~7天为一疗程。肝肾功能不好的人要慎用或不用。

另外,最近冬病夏治炒的火热,但总的来说,由于其温热的特性,并不能乱灸,实热体质的人应谨慎选择穴位,多灸腿部,要逐渐适应,否则只会“火上浇油”、事与愿违,望谨慎。

想了解更多艾灸养生知识,请关注我们:宛灸堂微信订阅号

做一根有生命的艾灸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