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临床观察看,患肩周炎的多是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所以临床也常称之为“五十肩”,至于为什么在50岁左右时,肩周炎的患病率最高,至今仍是现代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中医古代文献《黄帝内经》中记载:“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形坏而无子也。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意思是说女子在七七四十九岁左右,男子在七八五十六岁左右时,是人体功能由强壮转向衰退的转折阶段。
中医理论认为女子以阴血为本,其根在肝。肝能藏血而主持筋的功能,筋的功能正常,依赖肝血的濡养。男子以阳气为本,其根在肾。肾能藏精而主持骨的功能,骨的正常功能依赖于肾精的滋养。精血可以互相转化资生,所以肝肾可以互相滋养。中医观察人类生长发育的经验认为,在50岁左右时,人体的生理功能常突发性减退,出现肝肾亏损精血虚少而筋骨失养,这就形成了易患肩周炎的内在因素。
现代研究认为,人类的生长、发育、衰退和死亡是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在50岁左右时,正是人类生命周期由壮年向老年退化的阶段,在此阶段,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性腺功能明显减退,由此极易产生心理上和生理上的不适应,即出现所谓的“更年期综合征”。一方面由于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失调,必然会影响血管运动功能和新陈代谢;另一方面,从生理学的角度看,此阶段人体各个系统的组织细胞老化和退化,在运动系统则突出表现为骨质疏松,筋肉松弛无力。由于中老年后,体质渐衰,体力活动减少,肩部运动量小,又由于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的影响,使血液循环减慢,部分毛细血管网关闭,血液供应差,导致肩部软组织新陈代谢减退,出现退行性变。此时再有任何伤害性刺激作用于肩部,均可导致泛发性的炎症和变性,出现炎性渗出,纤维组织增生和导致组织间粘连,进一步继发疼痛性挛缩或废用性萎缩,表现为肩臂活动受限和肌肉萎缩。
从临床观察看,并不是所有的人到50岁左右都会患肩周炎,说明只有具备一定的内外因条件,才能引起患病。这些条件可能包括既往有肩部的急性扭挫伤病史,或者肩臂部的慢性疲劳性损伤的病史,或者肩臂部经常受风寒湿侵袭的病史等。此外某些非体力劳动者肩臂劳动量及活动量小,肌肉不发达,在老年性退行性变,肌肉、韧带和骨关节功能低下的情况下,即使无明显诱因,也易发生肩周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