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李富平教授
人类脊柱由33块椎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尾骨共9块)借韧带、关节及椎间盘连接而成。脊柱上端承托颅骨,下联髋骨,中附肋骨,并作为胸廓、腹腔和盆腔的后壁。脊柱具有支持躯干、保护内脏、保护脊髓和进行运动的功能。脊柱内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条纵行的脊管,内有脊髓。脊柱由脊椎骨及椎间盘构成,是一相当柔软又能活动的结构。随着身体的运动载荷,脊柱的形状可有相当大的改变。脊柱的活动取决于椎间盘的完整,相关脊椎骨关节突间的和谐。
从中医经络学说来看,在脊柱内有阳脉之海的重要经络督脉及其它经脉,许多重要穴位都也分布于脊柱及其两旁,它们是为不同的脏腑器官和组织输布气血及管养物质的渠道和泵站。因此运动,锻炼脊柱,使之保持正常的功能状态,既可防治脊柱变形或错位而引起的诸多疾病,又可使经络畅通,气血充盈,增强免疫力,抗病延年。如果平时不注意保养脊柱,就会容易出现颈椎病、斜肩、驼背、背痛、腰痛、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病症。
我国中老年人群中97%患有脊柱疾病,近年来,又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在40岁以下的人群中,40%以上的人脊柱有各种疾病,儿童脊柱侧弯症的发病率高达25%以上。
有关调查显示,中小学生中伏案学习不正确姿势的约占总数的70%—80%,种种不良的姿势都容易使脊柱长时间处于屈曲位或某些特定体位,不仅使脊柱椎间盘内的压力增高,而且也使脊柱部的肌肉韧带长期处于非协调受力状态而发生侧弯。此外,人体代谢紊乱,特别是钙、磷代谢和激素代谢失调,往往容易发生各种脊柱病。
【最易导致脊柱问题的八大因素】
1、不正确的姿势
坐姿、站姿、卧姿以及长时间以同一姿势的伏案工作或其它劳动。办公或上课时所坐的桌椅高度不适且长期如此,单肩扛挑、单手提重物、激烈运动前不作准备活动、某些特殊体位的重体力劳动等。如下图中第一张是正确坐姿,其它五种都是常见的不正确坐姿:
特别是驼背坐、半躺半坐和翘二郎腿,这三大坐姿可以称之为杀手级坐姿!长期这样坐,会造成严重的脊柱失稳!
2、不合理的寝具都会引起韧带、肌肉张力过大而劳损、椎间盘突出、小关节功能紊乱。睡眠姿势不良是脊柱慢性劳损的原因之一。对于颈椎退变或失稳者,睡眠姿势不良极易在熟睡中引起颈椎错位或颈肌损伤。如偏睡一侧、俯卧、扭腰、枕头过高或过低等均属于不良睡姿。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因落枕而引起颈椎病发作的人群。
3、风寒、潮湿的侵袭,加速组织变性。脊椎退变及失稳后,若受风、寒、湿、邪的侵袭,出现局部血循环不良,肌肉收缩不协调,便容易引起脊椎病病发。
4、外伤就会使病情恶化,慢性的损伤逐渐引起病症加重。轻微扭挫伤对正常人不会造成损害,然而对脊柱失稳者,却可造成椎间小关节微小移位,或处的椎间软组织损伤等。
5、心理因素以及全身的健康不佳,都可能引起或是加重脊椎病的症状。内分泌失调的病人经常并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这种紊乱可使全部脊柱失稳加剧。因此更年期妇女易患脊椎病及脊柱相关疾病。如妇女月经前期紧张性头痛,常由颈1—3椎间小关节错位引起。
6、遗传因素:脊椎病患者中大约有百分之一的患者为遗传性。
7、过多饮用碳酸饮料:饮用过多的碳酸饮料易使钙质流失、骨质疏松,容易导致骨折;
8、职业因素:舞蹈家、长途司机、焊工、办公室的人员及长期低头工作的人等。正常人因工作或生活过度疲劳,只要休息一段时间即能恢复。对脊柱退变或失稳者,稍微过劳即可发病。
【脊柱健康自测法】
1、如果你的鞋后跟常被磨得高低不平,通常是由于双腿长度的不等或沿着脊柱长轴压力的不均衡造成的。
2、你不能完成十分舒适的深长呼吸,呼吸、健康、脊椎的健康和活力相互紧密联系。
3、你的下颌运动时会发出“咔嗒”的声音,多是由于颈部或者髋关节半脱位引起的。
4、你的颈部、背部或更多关节会发出爆裂的声音,通常是由于你的脊椎关节被锁住或卡住。
5、你的头或髋部不能向两侧轻松地扭动或者旋转相同的角度,运动的范围正逐渐缩小。
6、你经常感到疲劳,不平衡的脊柱耗尽你的能量。
7、你的精神不能很好地集中,因为脊椎半脱位会影响大脑健康。
8、你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弱,脊椎半脱位影响你的神经内分泌系统。
9、你的脚在行走的时候脚尖向外展开。
10、出现一条腿比另一条腿短。不脱鞋,俯卧,让一个人在你后边站着,把你的脚后跟沿着身体的方向轻轻拉直,观察你的脚。比脚后跟的位置,若出现长短不一,则说明你的骨盆和脊椎有扭曲错位的现象。
11、你有不良姿态。两脚分开,与肩同宽站立,体重应该相等地分配在两个脚掌。如果不是,这就是你的脊椎扭曲的最好证明。
12、你有头痛或颈、腰、背部的疼痛及肌肉或关节的软组织疼痛,通常是具有脊椎半脱位的信号。
13、你有一种持续的紧张皱缩感和压力感,尤其是在肌肉和关节中有发紧的感觉,通常是脊椎半脱位的影响。
14、你感到背和颈部僵硬不适,也许是脊椎半脱位的信号。
15、你只是感到轻微的不舒服,但你的健康状况并不好,脊椎半脱位能影响你的全面健康。
对比这15条,如果你已经有几条符合的话,那么就需要格外注意脊柱疾病了!
【脊椎病的常规治疗】
临床上对脊椎病的治疗主要采用两种方法即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是对症状较严重的,经严格的非手术治疗无效,身体尚能耐受手术的病人,非手术治疗临床方法常用以下几种:
1、中药贴敷:可以使用纯中草药熬制的膏贴来贴敷患处,膏贴的药物成分能直透皮下的骨质,消解软组织的肿胀,从而解除对神经的压迫,促进功能恢复。同时还能抑制钙化增生的发展,松解软组织的粘连,消除无菌性炎症,促进养分的吸收,从而增加肌肉和韧带的弹性,最终达到彻底康复的目的。冷消泰贴就很不错,有很多患者在用,方子是传承上百年的古方,一直到现在还在用传统方法生产,所以效果很稳定。它已经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历史确实很悠久。网上很好找,除了针对颈椎病以外,它对其它骨病效果也都挺不错。
2、牵引:通过外加或者人体自身的重力将脊椎推体之间间隙增宽,这样有利于突出髓核回复,恢复正常椎体排列,松弛韧带紧张,从而减少对脊髓、脊神经根的压迫、刺激。
3、固定制动:通过定型枕、颈围、腰围将颈椎、腰椎固定制动,能减少继续损伤,有利十损伤修复。
4、手法推拿、按摩:通过特种手法将椎体、小关节恢复到正常生理位置及正常生理曲线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
5、物理治疗:通过各种物理因子作用于人体(如红外线、磁、电),起到消炎、止痛、加速恢复的目的、对改善临床症状是十分有效的。
6、封闭:将药物分布于病患局部,效果比较明显、但不宜长期使用。
7、西药治疗:通过服用或注射西药,将药物吸入人体。
【脊柱养护方法】
了解脊柱养护的方法之前,我们先要了解脊柱最怕哪些因素侵害。
1、脊椎最怕久坐
人在久坐时,腰部承受的压力大,颈椎处于前倾的姿态,这很容易导致脊椎疲劳。大部分的腰椎病都是久坐出来的,约有35%的长期慢性腰痛最终发展为腰椎间盘突出。
建议:每隔45分钟就起来活动5—10分钟,活动一下、远眺等都可以。当然,长期站着的人也要偶尔坐下来,同一个姿势不能保持太长时间。
2、脊椎最怕冷
每当天气转凉的时候,脊椎病人就有增加的趋势。这是因为寒冷会导致脊椎的韧带、肌肉僵硬,影响血液循环,进而损伤脊椎。而在炎热的夏天,由于空调、风扇用得多,也需要引起注意。
建议:用风扇时,别让风对着颈部、腰部吹;身处空调房时,除了不要将温度调得过低,也要时刻注意这两处的保暖,备好围巾和衣服。
3、脊椎最怕猛
动作幅度太大,很容易导致脊椎严重受损。一定要避免为方便而“为难”脊椎,比如猛地一扭头、站着直接弯腰拿重物、够不着东西的时候拼命拉扯上半身等。
建议:脊椎需要我们温柔的呵护,拿重物时最好先下蹲然后再拿起,剧烈运动前一定要做好热身。
4、脊椎最怕歪
平衡和放松是脊椎的最爱,保持好的姿势是脊椎健康的基础。窝在沙发里、窝着头睡觉、斜躺着看电视、单肩背包等都会让脊椎不舒服。其他一些歪七扭八的姿势,也许会让你自我感觉很好,但是你可能没意识到,这种状况下肌肉很紧张,脊椎很受伤。此外,很多人认为打羽毛球对颈椎有利,其实它属于单侧运动,对颈椎并不好,建议中老年人不要做。
5、脊椎最怕卧具不合适
床垫、枕头等卧具如果不合适,脊椎就易受损。
建议:床垫不能太硬或太软;枕头高度应该是枕下去后与拳头差不多、形状为颈部稍高头部稍低的;椅背最好有前凸设计,没有的话可在后腰部位放个小靠垫,帮助减轻腰部压力;桌子则最好选择前高后低、桌面倾斜的,以便减少工作时腰向前弯的程度。
【脊柱养护操】
第一节:隔墙看戏
首先踮起脚尖,立起脚后跟,躯干拉直,脖子伸长,下巴往上抬。这节操最大的特点就是用自己的肌肉把自己的后背整个的肌肉拉直,相当于把脊柱拉直,做自我牵引。每天只需做三分钟。
第二节:十点十分操
当两只手侧平举的时候,在表针上叫9∶15,这个时候各向上5个刻度,就变成了十点十分。每当手臂上来下去时,可摸一下自己颈部的肌肉,随着这个过程,支撑脖子的肌肉能得到有效的锻炼。注意手一定放在自己的两侧,往后张开。每天做1分钟。
第三节:头手对抗
两只手交叉着放在自己的枕后部,然后保持双眼平视前方,你的颈椎是自然正常的位置,你的手向前用力,头向后用力,这样用力、放松,一方面提高颈后肌肉的力量,一方面能促进颈后的血液循环,对颈椎是非常好的保健动作。特别是伏案工作的人,可每天做上两分钟。
第四节:旱地划船
首先双脚叉开,两手前伸,挺胸塌腰向前。这个时候假设两手握住船桨,两手向后划。这个动作看似简单,但真正的技术要领,是在两手划来的时候,后背肌肉要使劲,向前伸时候放松,向后划时候用力,这节操可每天做1分钟,能有效解除后背疼痛。
第五节:大飞雁
首先向前迈出半步,重心开始移到前边这条腿上,两手侧平举,这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复杂的动作就是两个手向后飞起来,抬头看房顶,这个时候大家可以看到,整个的脊柱都参与运动了。这个动作左边做三十秒,右边也做三十秒,交替做,这个动作对后背有问题的人,有很好的缓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