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是“全国爱牙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口腔健康,全身健康”。
国家卫计委19日公布了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与十年前相比,居民口腔健康素养水平和健康行为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居民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为60.1%,84.9%的调查对象对口腔保健持积极态度。
从1983年左右开始,我国平均约每十年开展一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就在不久前,中华口腔医学会联合中国疾控中心和全国35个口腔医学院校等,共同开展了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摸清了全国老百姓口腔健康状况的“家底”。
国家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口腔调查的数据,提倡将口腔健康的检查纳入体检项目。
我国儿童龋齿患病率明显上升
第四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儿童龋齿也就是老百姓说的虫牙患病率明显上升。5岁儿童乳牙龋患率为70.9%,平均龋齿数为4.24颗,比十年前上升了5.8个百分点。12岁儿童恒牙龋患率为34.5%,平均龋齿数为0.86颗,比十年前上升了7.8个百分点,两个年龄段的龋患率都是农村高于城市。
龋齿,就是俗称的蛀牙,儿童龋齿多是因为细菌和食物残渣残留引起的。龋齿最初的表现是牙齿局部变色,一般为黑色,有时在上前牙表现为白垩色改变,进而牙齿表面硬组织剥脱,形成龋洞,直至牙齿完全崩解,脱落。
关于乳牙许多家长会有误区——乳牙早晚得掉,坏了不要紧,这其实是一个误区。
宝宝从6-8个月起,乳牙开始陆续萌出,约至2岁半-3岁完成,共20颗。大约从6岁起,乳牙开始陆续自然脱落,至12岁左右脱落完成并完全换成恒牙。
乳牙从长出来到脱落,大概要在口腔内存留6~10年,而这一阶段正是儿童生长发育最重要的时期。乳牙的好坏,决定了将来恒牙的好坏。每颗乳牙底下都埋着恒牙,如果乳牙不好,就有可能影响将来的恒牙。乳牙保护不好,就容易出现龋齿,发生龋齿以后,如不及时治疗,对儿童的全身和局部健康都有影响。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预防科主任医师郑树国表示,大家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糖的摄入量明显增加,这个生活结构发生变化以后呢,我们的居民老百姓的口腔保健的方式,就是健康的行为和习惯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
中年人牙周健康仍有待提升
35-44岁居民中,口腔内牙石检出率为96.7%,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与十年前相比,变化不大。
35-44岁居民牙龈出血 检出率为87.4%,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与十年前相比,上升了10.1个百分点。
牙石检出率和牙龈出血检出率是成人牙周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牙石是口腔内矿化的牙垢和菌斑,表面附着有大量的菌斑,是引起牙周病的始动因素。牙龈出血提示牙龈有炎症,是判断牙龈炎症活动性的指标,也是牙龈炎、牙周炎的临床表现之一。
刷牙是个人最常用、最有效的自我口腔保健措施。由于牙齿表面不停地形成菌斑,因此从牙齿长出开始就应当每天坚持早晚刷牙。然而调查显示,我国只有不足四成成年人每天坚持刷两次牙。
经过钙化的牙结石难以通过刷牙等传统方式清洁,但口腔洁治可以做到,也就是通常说的洗牙,目前大部分医院和诊所采用的是超声洁牙。超声洁牙机通过高频率震荡传导至特制工作尖,将能量集中在工作尖并释放,对顽固坚硬的牙结石产生较大的冲击力,并将其震碎,使其从附着的牙面脱落。同时,超声震荡产生的水雾将环绕在工作尖的周围,将牙结石的碎屑冲洗殆尽。
我国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向好
65到74岁老年人中,存留牙数为22.5颗,全口无牙的比例为4.5%。与十年前相比,老年人存留牙数平均增加了1.5颗,全口无牙的比例下降了33.8%,修复比例上升了29.5%。
国家卫计委疾控局监察专员常继乐常继乐透露,目前我国有缺牙的65到74岁老年人中修复的比例为63.2%,比例越来越高,但仍有近一半老年人不能及时修复缺失牙齿。
本文编自网络,不代表三甲医院网观点,其中若有文字或图片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三甲医院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