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又称为睡眠障碍。医学上是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注意,失眠是主观体验,并不是客观现象。我们不能单从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上判断是否有失眠问题,必须主观上有不满或痛苦的体验,才能叫失眠。
现在有睡眠障碍的人非常多,而且日益增加。这固然与生活、工作压力大,生活方式不良以及手机、电脑的普及等因素有关,但是归根结底睡眠障碍还是心理问题。
没有人生下来就失眠,但是每个人都有可能会失眠。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失眠也不是一天形成。形成失眠一般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睡眠减少。
睡眠减少是人体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和现象,不同年龄的人对睡眠的需求也不同。婴儿的睡眠时间最长,每天需要睡二十小时以上,老年人只要睡三五个小时就够了。
一般人从成年或准成年时期开始,睡眠时间会减少到8小时左右。这个减少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因为工作或学习任务加重而不得不减少更多的睡眠时间,就会打破人体的自然节律,造成大脑睡眠功能紊乱。现在很多初中生甚至小学生因为课业负担过重造成睡眠不足,其实就相当在他们心里播下了失眠的种子。以后一旦遇到压力事件身体就会本能地通过减少睡眠来应对压力。这是一种条件反射,但不算失眠。
第二阶段,感觉无聊。
当一个需要长时间得不到满足,为了保持平衡,身体就会自动将它减少,与之相关的能力也随之降低。比如说肚子饿了人就会到想吃东西,但是如果一直不给他食物,过一会他就不觉得饿了。如果持续一段时间都这样,那么他的食欲就会下降,有的人甚至会对食物产生厌恶情绪。所谓的厌食症就形成了。
睡眠也是如此。如果长时间不能满足正常的睡眠需求,大脑就会自动“削减”睡眠时间,形成习惯性“失眠”。以后即使在没有学习或工作任务的时候,比如周末,也会莫名其妙地睡不着。这时候很多人就会感到无聊,需要找点事情来消磨时间。现代人打发无聊的事情很多,电脑、电视,手机一打开,马上就不无聊了。可是,睡眠时间更少了,离失眠更近了。
第三阶段,产生恐惧。
长时间睡眠不足最终会造成身心失调,头昏乏力,无精打采,注意涣散,记忆降低,工作和学习成绩下降。这会让人感到焦虑和不安,反过来又影响睡眠,形成恶心循环。
但这还不算失眠。这时候如果能及时调节心态,改善生活方式和睡眠习惯,那么多数人的问题在这个阶段很容易就能得到解决,不会发展成为真正的失眠。糟糕的是现代社会资讯太过发达,人们很容易就可以了解到睡眠的重要性和失眠的“严重”危害。
本来是无知者无畏,现代突然知道了,内心就会产生巨大的恐惧。这恐惧就好比临门一脚,直接把他们踢进失眠的云罗天网里去了。
第四阶段,关注睡眠。
从此他天天关注睡眠,时时担心失眠,用尽各种办法寻找“丢失的睡眠”。睡眠问题像幽灵一样追随着他,缠绕着他,令他片刻不得安宁。这时候,失眠就真正形成并将他牢牢困住了。
有一个寓言故事。青蛙问蜈蚣,你有那么多脚,是怎么走路的呀?蜈蚣听此一问就开始关注起自己走路的样子,结果反而不会走路了。蜈蚣僵立着动弹不得,一抬腿摔了个鼻青脸肿。
如果我是蜈蚣,非报这一箭之仇不可。我只需问他:青蛙先生,漫漫冬季,你是怎么睡眠的呢?
哈哈!这年冬天,青蛙准保失眠。
关注知心堂,你我共成长。
作者简介:关心,知心堂创始人,首席心理咨询师,心理成长学创立者,中国心理学会会员。潜心研究心理成长学二十余年,善于解析各种心理问题,化解各种心理矛盾,著有心理杂文集《生命在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