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学用药知识交流:哮喘的中药治疗

作者:肺气肿慢阻肺科普学堂 2018-01-04阅读:4337次

西医学哮喘在中医学范畴上讲即为哮病(COPD相当于中医的喘症),后世医家鉴于哮必兼喘,故一般称“哮喘”,为与喘证区分,故名为哮病。济南哮喘病医院专家为大家具体介绍:

其辨证要点为三点:

1、辨已发未发,就是辨发作期和缓解期的临床症状差异;

2、辨证候虚实,就是发作时是邪实,未发是以正虚为主,久病则虚实错杂,需按照病程新久及症状辨别虚实主次;

3、辨痰性质,痰有寒痰、热痰、痰湿、风痰,分别引起寒哮、热哮、痰哮、风哮,需根据症状辨别。

临床药学用药知识交流:哮喘的中药治疗

分证论治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

(一)发作期:1、寒哮,主要症状就是呼吸急促,胸闷,喘粗气。需温肺散寒,化痰平喘。方药以射干麻黄汤为代表。2、热哮,喘粗气,痰多,胸闷。需清热宣肺,化痰定喘。方药以定喘汤为代表。3、痰哮,喘咳,痰非常多且粘,坐不得卧。需涤痰除壅,降气平喘。方药以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为代表。4、风哮,反复发作,时发时止,呼吸急促,止如常人需疏风宣肺,化痰平喘。方药以华盖散为代表。

(二)缓解期:1、肺虚,气短,咳痰清稀,气候变化可诱发。需补肺固卫。方药以玉屏风散为代表。2、脾虚,气短,少气寡言,饮食不当可引发。需健脾化痰。方药以六君子汤为代表。3、肾虚、平时气促,动则更甚,吸气不利,劳累后哮喘易发。需补肾摄纳。方药以七味都气丸或金匮肾气丸为代表。标本兼治:首先分清发作期和缓解期,其次分清虚实,再次谨防”喘脱“。

注重缓解期的调治(此为减少复发、减轻发作症状和根治的重要措施!)另外就是调节饮食起居:适应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及易导致过敏的物质。戒烟酒,选择适宜自己的体育运动长期锻炼,增强体质,预防感冒。劳逸结合,防止疲劳过度。

临床药学用药知识交流:哮喘的中药治疗

中医诊断哮喘

(1)寒哮(发作期): 证候:喘憋气逆,呼吸急促,喉中有哮呜声,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稀薄色白而有泡沫,面色晦滞带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初起多兼恶寒发热,无汗头痛等表证,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证候分析:肺司呼吸,外合皮毛,风寒外袭,内合于肺,邪实气壅,故呼吸急促,喉中有哮鸣声;肺气郁闭,不得宣畅则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稀薄有沫;阴盛于内,阳气不能宣达,故面色晦滞;病因寒邪,故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均为寒盛之象。

(2)热哮(发作期):证候:咳呛阵作,气粗息涌,喉中如痰鸣吼,咳痰黄粘,咯吐不利,胸膈烦闷,汗出口渴,面赤口苦,不恶寒而口渴喜饮,舌苔黄腻质红,脉滑数或弦滑。证候分析:风热犯肺,肺气壅盛,肺失清肃,肺气上逆故喘而气粗息涌,痰鸣如吼,咳呛阵作;热盛津伤故口渴;津液被灼为痰,故咯痰粘黄不利;痰火郁蒸,则烦闷、汗出、面赤口苦。病因于热,肺无伏寒,故不恶寒;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痰热内盛之征。

(3)肺虚(缓解期):证候:喘促短气,语声低微,自汗畏风,痰清稀色白,面色晃白,舌苔薄白,质淡,脉细弱或虚大。证候分析:肺主气,肺虚则气无所主,故喘促短气,语声无力;肺气虚弱,卫外不固,故自汗畏风;痰饮蕴肺,故痰清稀色白。面色晃白,舌苔薄白、质淡,脉虚细,皆属肺气虚弱之征。

临床药学用药知识交流:哮喘的中药治疗

(4)脾虚(缓解期):证候:喘咳痰多而粘稠,咯吐不爽,痰鸣,胸脘满闷,恶心纳呆,大便不实,舌苔白滑或腻,脉滑。证候分析:脾虚健运无权,痰浊内生,留伏于肺,气道被阻,肺气失于宣降,故喘咳痰多而胸闷,痰鸣;脾为生痰之源,痰浊内停于脾胃,失于和降,胃气上逆故恶心纳呆。苔白腻,脉滑为痰浊内蕴之征。

(5)肾虚(缓解期):证候:喘促日久,呼多吸少,动则喘息更甚,形瘦神疲,心悸腰酸,或畏寒、自汗、面青、舌质淡,脉沉细;或颧红、烦热,汗出粘手,舌红少苔,脉细数。证候分析:久病肾阳虚衰,肺气无主,故喘促日久,形瘦神疲;肾为气根,下元虚损,气不摄纳,故呼多吸少;动则耗气,故喘息更甚,气不得续;肾阳虚,卫外之阳不固故畏寒面青。舌质淡,脉沉细为阳虚之征。若肾阳虚久,阳不敛阴,阴阳俱竭,可呈现颧红、汗出粘手之象。

哮喘的中医病因

主要病因是痰饮内伏,平时可不发病,遇某种因素致使痰饮搏击于气道而发病。致病因素比较复杂,凡外感风寒暑热,未能及时表散,邪阻于肺,气不布津,聚液成痰。饮食酸咸肥甘,生冷腥腻而致脾失健运,内酿痰湿,上干于肺,壅阻肺气。素禀体弱,或病后体虚,如幼年麻疹、百日咳及反复感冒,咳嗽日久,阳虚阴盛,气不化津,痰饮内生。或阴虚阳盛,热蒸液聚,痰热胶固。由此可以看出,导致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为痰,所谓“哮喘专主于痰”,外感、饮食、病后失调,情志内伤,疲劳等均是诱发因素。

临床药学用药知识交流:哮喘的中药治疗

中医的发病机制

1、外邪侵袭 风寒之邪,侵袭肌表,内阻于肺,寒邪郁闭皮毛,肺气失肃降;或因风热中,肺热壅盛,清肃失职或肺有蕴热,又为寒邪所束,热不得泄,皆能导致肺气上逆而发生哮喘。

2、痰浊阻肺 饮食失节,伤及肺气,导致上焦津液不布,凝聚寒饮,内伏于肺,或恣食肥甘太过,嗜酒伤中,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或病后阴伤,素体阳盛,寒痰内郁化热,热蒸痰聚,致痰热胶固,内郁于肺,遇劳欲、情志的触动,即可发病。

3、肺肾亏虚 因肺为气之主,司呼吸,外合皮毛,内为五脏华盖,久病咳伤,或他脏病气上犯,皆可使肺失宣降,肺气胀满,呼吸不利而致短气喘促。肾为气之根。与肺同司气体之出纳,故肾元不固,摄纳失常,则气不归元,阴阳不相接续,亦可气逆于肺而发为哮喘。

中医治疗

哮喘大发作时可见正虚邪实相互错杂。临床上根据已发、未发、分虚实施治。发时以邪实为主,当攻邪治标,分别寒热,予以温化宣肺或清化肃肺。久病虚实夹杂者,又当兼顾。平时以正虚为主,当扶正治本,审察阴阳,分别脏器,采用补肺、健脾、益肾等法。

临床药学用药知识交流:哮喘的中药治疗

(1)寒哮(发作期):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方 药:射干麻黄汤加减。方中射干清利咽喉,宣肺豁痰;麻黄宣肺平喘;半夏、细辛、生姜温肺蠲饮降逆;款冬花、紫菀温肺止咳,合为辛开、苦降,酸收于一方;再加大枣一味安中以调和诸药。痰涌喘逆不得卧加葶苈子泻肺涤痰;若表寒内饮,可用小青龙汤,配苏子、白芥子、杏仁等化痰利气。射干麻黄汤主治在肺,应为治哮的专方。当代名医程门雪认为此方是治哮证之祖方。

(2)热哮(发作期):治法:清热宣肺,化痰降逆。方药:定喘汤加减。方中麻黄宣肺平喘;半夏、杏仁、苏子化痰降气;桑白皮、黄芩、款冬花、生甘草清热润肺;白果收敛肺气。甘草和中。如痰鸣息涌不得卧,加地龙、葶苈子;痰吐黄稠加鱼腥草;肺热内盛可力,生石膏;舌苔黄燥者可用大黄、芒硝通腑以利肺;痰热津伤可配知母、南沙参、天花粉。

(3)肺虚(缓解期):治法:补肺固卫,益气平喘。方 药:玉屏风散加味,方中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补肺;防风祛风以助黄芪实表固卫,并加入桂枝、白芍、生姜、大枣以调和营卫。若气阴两虚,出现咳呛、痰少粘稠,口咽干,舌质红可选用生脉散加味,加入沙参、玉竹、川贝、石斛以清热化痰。若食少便溏,肺脾同病,中气下陷,宜用补中益气汤补益肺脾,升提下陷之气。

临床药学用药知识交流:哮喘的中药治疗

(4)脾虚(缓解期):治法:健脾化痰,降逆平喘。 方药:六君子汤合三子养亲汤。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补气健脾;陈皮、半夏理气化痰;苏子降逆定喘;白芥子下气除痰,莱菔子消食化痰,加苍术、杏仁以燥湿豁痰理气。

(5)肾虚(缓解期):治法:补肾纳气。方药:肾气丸加味。方中以干地黄滋补肾阴;山萸肉、山药滋补肝脾,辅助滋补肾中之阴,并少入桂枝,附片温补肾中之阳。阳虚明显加补骨脂、仙灵脾,鹿角片;阴虚者去温补之品,配麦冬、龟板胶;肾虚不纳气加胡桃肉、冬虫夏草、紫石英,或予参蛤散。若属气阴俱竭可用生脉散合七味都气丸以滋阴纳气。中药雾化剂:冷哮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各10g,苏子、橘红各5g;热哮用麻黄5g,杏仁、黄芩各 10g,石膏30g,金银花20g,水煎2次,再浓煎并反复过滤,沉淀,取液50ml,装瓶,超声雾化,口腔吸人,每次雾化时间为40分。

中西医结合可治本

对哮喘病人的治疗目的,主要是使急性发作期病人迅速解除症状;使缓解期病人能有效地预防复发。在轻度发作期,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哮喘即可得以缓解。如果在中度发作期或病情进一步加重或哮喘持续状态时,应在中医辨证施治基础上,积极使用西医解痉平喘,祛痰,抗感染,补液,纠正酸中毒等对症处理。缓解期应以中医辨证施治为主,预防复发。病情稳定后,可采用中成药以资巩固。

临床药学用药知识交流:哮喘的中药治疗

专家建议:缓解期应鼓励患者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如气功、散步、跑步、太极拳、游泳等另一方面,对每个病例应详询病史,掌握其哮喘形成过程,有可能解决其中某些形成环节而使哮喘得到长期缓解。

中医学认为:哮喘的本证为肺、脾、肾三脏亏虚。肺虚主要表现为营卫不固,御外无力,易感外邪等抵抗力下降;脾虚主要表现在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低下;肾虚主要表现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内分泌功能紊乱或低下;肺、脾、肾三脏俱虚则导致体液理化性质和成分发生改变,产生机体内环境失稳和适应性调节功能失常。因此对哮喘的治疗,关键在于理顺气机,而理顺气机的要点,可总括为宣、降、纳三法,因为肺气以宣为用,以降为顺,以纳为益(受纳于肾)。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治病求本、辨证施治均为中医学之精髓。只重视对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忽视对缓解期系统规范的治疗,就丢失了治愈哮喘的重要环节和机会。仅重视对气道局部炎症的抗炎治疗,强调长期吸入皮质激素作为主要抗炎药物,对控制气道炎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副作用。然而,其最大的不足在于它只能控制气道局部炎症病变,不能消除气道炎症反复发作的病理基础,又不能调节和恢复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紊乱和低下,这一内在因素,故言只治标不治本。

临床药学用药知识交流:哮喘的中药治疗

研究认为,既要重视对气道慢性炎症和炎性病灶的愈合性治疗,更要重视对机体功能的恢复,内经云:“病非人体素有之物,能得亦能除,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几千年前的中医学就已认为一切疾病均能治愈,关键在于能否正确掌握其研究方法和治疗技术。哮喘是可能治愈的,并非终身固有的不愈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