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 “世界哮喘日”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一种呼吸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表现为发作性咳嗽、胸闷及呼吸困难。呼吸道的这种炎症程度越重,正常呼吸就越困难。如果没有采取任何抗炎措施,将会导致支气管阻塞或挛缩,甚至可能因呼吸困难而危及生命。
对哮喘等慢性气道疾病,我们要多加了解,积极行动起来,及时干预和治疗。
1、哮喘的控制现状
2007~2008年、2015~2016年两次全国多中心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016年城区哮喘总体控制率为28.5%,其中,曾参与2008年哮喘控制调查的10个城市在2016年调查中哮喘控制率为39.2%,较2008年的28.7%有较大程度提高。2016年调查中哮喘发作急诊就诊率为22.3%,曾参与2008年哮喘控制调查的10个城市在2016年调查中这一比例为18.2%,较2008年的33.9%明显降低。
另外,从部分城市哮喘控制水平的提高,可以推断全国范围内哮喘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推行对于提高哮喘控制水平有积极作用,也间接验证了推广哮喘规范化治疗的成效。但与发达国家以及指南的要求相比,我国哮喘防治依然面临巨大的挑战,哮喘控制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2、避免哮喘诊治误区
误区一
只治急性期不治缓解期
哮喘发作时特别紧张,积极地就医治疗。而一旦病情得到了控制,进入哮喘缓解期后,就立马放松警惕,甚至认为只要“不喘”就好了,也不必再吃药了。事实上,气道的慢性炎症并未得到有效控制,稍有点风吹草动,就会使哮喘“死灰复燃”。
误区二
害怕吸入激素
目前治疗哮喘疗效最好、副作用最少的方法就是糖皮质激素吸入疗法,吸入用药使用的药物剂量非常少且多在气道局部发挥作用,进入血液循环的量微乎其微,因此引起的全身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其它途径给药(静脉、口服)。
误区三
不做肺功能检查
肺功能检查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必要检查之一,肺功能对哮喘的诊断、鉴别诊断、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价、疗效判断及预后起着重要作用。
误区四
乱用抗生素
乱用抗生素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哮喘的治疗不应该使用抗生素,从哮喘的发病机理来讲,使用抗生素对哮喘的治疗没有任何效果,反而还会引起哮喘发作,增加哮喘的治疗难度。
3、哮喘日常预防
避免和过敏原接触
有些人是对特定的食物和药物过敏,还有些人是对一些细菌、病毒,或者是寄生虫过敏,那么就要注意要避免与这些东西接触。
保持乐观的心态,稳定自己的情绪
哮喘患者要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避免紧张焦虑,愤怒等。
进行适当的锻炼
要适当参加体育锻炼(散步、游泳、太极),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但避免剧烈运动。
加强自我管理
识别哮喘的发作征兆:82.5%的哮喘患者在上次哮喘急性发作时存在早期征兆,发生频率最高的3个症状为咳嗽、胸闷及气促。通过识别哮喘的发作征兆,及时干预,有助于预防和减少哮喘发作。
患者要学会哮喘病情的自我监测:建议每位患者都应该坚持每日测PEF值,每4周测ACT评分,初始治疗后每2~4周复诊,之后每1~3个月复诊,急性发作1周内复诊,这样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哮喘发作次数。
4、哮喘的规范用药
哮喘主要治疗药物有控制性药物和缓释性药物,具体用法和常见药物如下表:
注意事项:
缓解类药物不能长期使用,一般每日吸入缓解类药的剂量不超过8喷;一般情况下,症状控制后稳定3个月,才考虑减量用药。
来源:中国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