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划分
世界卫生组织新的年龄划分法提出:45岁以下为青年,45—59岁为中年,60—74为老年前期,75—89岁为老年,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
老年人心理问题的现状
调查显示老年人中85%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问题;27%有明显的焦虑、抑郁心理困忧;0.34%有精神病倾向或神经症、精神病;0.75%有不同程度的老年认知障碍,其中70~80岁者发生率约为1/5;约5%有躯体化症状。
心理健康的定义
是指个体对环境的高效而满意的适应,在这种状态下,人的生命具有活力,人的潜能得到开发,人的价值能够实现。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有充分的安全感;有自知之明;生活目标符合实际;能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能与社会保持接触;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情绪表达适当并能及时控制情绪;能从经验中学习;在不违背别人的意愿下,有限度地发展个性;能通过努力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新观念,包含“五快三良好”
所谓健康,并不仅仅是不得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里,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说,健康是在精神上、身体上和社会交往上保持健全的状态。
五快:吃、拉、睡、说、走。三良好:个性、处世能力、人际关系。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什么是“五快三良好”
吃得快:是指胃口好、不挑食、吃得迅速,表明你的内脏功能正常。注意:“吃得迅速”不是指狼吞虎咽,是指胃口好,吃什么都香,不感到难以下咽,吃东西一定要细嚼慢咽。
便得快:是指上厕所时很快排通大小便,表明你肠胃功能良好。
睡得快:是指上床即能熟睡、深睡,醒来时精神饱满、头脑清晰,表明你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功能协调,且内脏不受任何病理信息的干扰。
说得快:是指语言的表达准确、清晰流利,表明你思维清楚而敏捷,反应良好,心肺功能正常。
走得快:是指行动自如,且转动敏捷,因为人的疾病和衰老往往是从下肢开始的。
良好的个性:是指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心境达观,不为烦恼、痛苦、伤感所左右。
良好的处世能力:是指沉浮自如,客观观察问题,具有自我控制能力,故而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对事物的变迁保持良好的情绪,常有知足感。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指待人接物宽和,不过分计较小事,能助人为乐、与人为善。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1.认识能力低下: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大脑功能发生改变,中枢神经系统递质的合成和代谢减弱,导致感觉能力降低、意识性差、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主要表现两个方面,首先是感觉迟钝,听力、视觉、嗅觉、皮肤感觉等功能减退,而致视力下降、听力减退、灵敏度下降;再有是动作灵活性差、协调性差、反应迟缓、行动笨拙。
2.孤独和依赖:孤独是指老年人不能自觉适应周围环境,缺少或不能进行有意义的思想和感情交流。孤独心理最易产生忧郁感,长期忧郁就会焦虑不安,心神不定。依赖是指老年人做事信心不足,被动顺从,感情脆弱,犹豫不决,畏缩不前等,事事依赖别人去做,行动依靠别人决定。长期的依赖心理,就会导致情绪不稳,感觉退化。
3.易怒和恐惧:老年人情感不稳定,易伤感,易激怒,不仅对当前事情易怒,而且容易引发对以往压抑情绪的爆发。生气以后又常常产生懊悔心理。恐惧也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害怕,有受惊的感觉,当恐惧感严重时,还会出现血压升高、心悸、呼吸加快、尿频、厌食等症状。
4.抑郁和焦虑:抑郁是常见的情绪表现,症状是压抑、沮丧、悲观、厌世等,这与老年人脑内生物胺代谢改变有关。长期存在焦虑心理会使老年人变得心胸狭窄、吝啬、固执、急躁,长久则会引起神经内分泌失调,促使疾病发生。
5.睡眠障碍:老年人由于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能力低下,造成睡眠减少,睡眠浅、多梦、早醒等睡眠障碍。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联合国卫生组织曾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
一个老年人只有既在生理上健康,又在心理上健康,才能真正健康长寿。
中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是心理变化的基础
代谢与能量消耗改变 :与中年人比较,老年人大约降低10-20%。
细胞功能下降:合成与分解代谢失去平衡,引起细胞功能下降。
器官功能改变:内脏器官功能随着年龄增高而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内分泌功能改变:脑下垂体功能减弱,影响整个代谢。
免疫力下降:易患感染性疾病。
情绪不稳定:或烦躁而易怒,或孤僻而寡言。
老年期心理问题形成基础的多面性
(一)退休和社会职能的变化
(二)家庭和家庭关系
(三)衰老,疾病及其心理反应
(四)经济问题
(五)生活事件的影响
老年人存在的心理问题
老年人的心理问题表现多种多样,主要为7类:
①认知问题;
②消极情绪;
③自我观念问题;
④人格(性格)问题;
⑤人际交往问题;
⑥社会适应问题;
⑦生命发展问题。
其中悲观心态、人格问题、被动应对、消极防御方式较为明显。当前,少数老年人已发生严重心理和行为问题,包括:严重焦虑、抑郁、恐惧;退缩或强迫行为;依赖性心理和行为;失眠;自杀意念等。极少数老年人已患有心理疾病如各类神经症、老年人格障碍、老年性心理障碍等,严重的甚至有精神分裂与心境障碍等疾病。
老年人常见心理疾病
(一)老年焦虑症
老年焦虑症——焦虑症为临床常见疾病,是一种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紧张不安及提心吊胆为主的神经症。老年焦虑症主要指60岁以上老年人群的焦虑症,包括原发性焦虑( 含青年或成年期发病,老年期复发) 和老年期的各种继发性焦虑。
老年焦虑症的治疗——发作期间,应保持安静,避免声光刺激,通过家人亲朋好友及医务工作者的安慰来逐步解除患者的紧张和焦虑。主要用心理治疗加抗抑郁药物治疗,治疗过程中相对药品剂量要足,疗程要长,至少6个月以上。如果2次减量不能停药,则长期考虑维持量治疗。
老年焦虑症的预防——要乐天知命,知足常乐。古人云:“事能知足心常惬。” 学会自我疏导,轻微焦虑的消除,主要是依靠个人,当出现焦虑时,首先要意识到自己这是焦虑心理,要正视它。自我放松:想像自己喜欢的情境。
老年焦虑症的中医认识——中医学文献中并老年焦虑症病名的记载,该疾病属“郁症、惊悸、怔忡、脏躁”等范畴。多为情志所伤,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致,与心肝脾三脏最为密切。
(二)老年抑郁症
老年抑郁症——主要指60岁以上老年人群的抑郁症,包括原发性抑郁( 含青年或成年期发病,老年期复发) 和老年期的各种继发性抑郁。它以持久的抑郁心境为主要临床特征,其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思维运动迟滞和躯体不适等,且不能归同于躯体疾病和脑器质性病变。其患病率高达老年人口的10%——20%,但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老年抑郁症的影响因素——
1.年龄因素:近年来调查证实,随着年龄增加,抑郁症状的严重性显著增加,抑郁状态与老化、疾病状态相关。
2.性别因素:女性多于男性,女性的抑郁状态明显重于男性。
3.疾病与营养因素:躯体疾病( 如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等) 与老年抑郁症的发病和治疗结局相关,其中躯体功能障碍和因疾病所致的残疾与老年抑郁症关系更为密切。
4.人格特质:最近研究发现,人格特质影响老年抑郁症的发生。老年人的抑郁情绪还与消极的认知应对方式( 如自责、回避、幻想等) 有关,积极的认知应对有利于保持身心健康。性格对早发抑郁与晚发抑郁有不同影响,是老年抑郁症临床结局潜在有力的决定因素,由个人生活应激事件累积产生的调整可能对老年抑郁症的结局发挥主要作用。
5.社会因素:缺少朋友和交际、孤独、生活无意义、无事可做、缺乏家庭和社会的情感支持是老年抑郁症的重要风险因素。负性的生活事件( 如社会地位变化、生活变迁、家庭纠纷、丧偶等) 亦会影响老年抑郁症的产生、发展。此外,婚姻状况、经济状况、医疗保健方式以及居住条件也与老年抑郁症发病有关。
老年抑郁症的心理治疗——老年期间,一方面是对躯体疾病及精神挫折的耐受能力日趋减退,另一方面遭遇各式各样心理刺激的机会却越来越多,如丧偶、子女分居、地位、经济改变、疾病缠身等,都引起或加重老年人的孤独、寂寞、无用、无助感,成为抑郁根源。
有研究显示,心理治疗组患者有更好的依从性,治疗老年抑郁症时,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心理治疗,可取得更好疗效。
老年抑郁症的西药治疗——药物治疗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 TCAs)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药( SSRIs) 和5-羟色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SNRIs) ,另外还有安非他酮以及米氮平等。抑郁症的治疗一般都主张单一用药,只有当用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治疗无效时,方可考虑使用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抗抑郁药物联合治疗,但应密切关注这两种药物的相互作用。
老年抑郁症的预防——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更易患抑郁症,但给予身心指导、放松治疗、调整认识、解决问题、沟通交流、失眠行为控制、加强营养和锻炼后,其抗抑郁症自我调整能力增强,焦虑、疼痛及失眠状况都会有所改善。老年抑郁症初级预防包括控制高血压、高脂血、血浆高半胱氨酸浓度等抑郁症患者的合并慢性病。二级预防指利用抗抑郁药物以及精神疗法单独或合并治疗老年抑郁症的复发。有效的关怀慰问、与人协作、家庭医生等的对抑郁症的检测控制、教育以及体育锻炼等对老年抑郁症的控制效率要高于独自生活的老年抑郁症患者。三级预防主要是对抑郁症的临床症状进行控制,并减少由此产生的自杀等心理观念。
老年抑郁症的中医认识
现代医学认为抑郁症的病因可能与遗传、生理和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有关。认为其主要发病原因是年老体弱,诸病缠身,正气亏虚,脏腑功能低下,情志不遂,加之社会活动逐渐减少,子女“离巢”,所以倍感孤独,情绪低落等。因此,本病的发生往往既有脏腑气血不调的内在因素,又有情志刺激的外在原因,是生理、心理的双重障碍。
维护和增强老年人心理健康
1.家庭维护: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尊重老年人的地位、作用、价值、成就、荣誉等;多给老年人以爱和温暖;理解老年人心理,客观看待老年人的变化;实现与老年人的有效沟通;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防止老年人负担过重;消除家中不利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
2.自我调适:引导老年人从观念上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实施科学的自我身体保健,包括:充分而平衡的营养;良好生活习惯;适度运动,防止不运动和过度运动;防止过分劳累;注意防病治病;积极自我暗示;防止消极暗示;不盲目使用保健品;适度的老年意识(无不足与过度);善用大脑,保持正常脑功能等。
3.老年健康教育活动,了解疾病防治的基本知识,正确认识疾病,提高自我保健的能力,增强生活的信心。
4.及时寻求心理干预:探究每个人的内在气质、性格和环境、面临的困难等具体的因果关系,通过引导、启发、转移、排解等方法达到缓解心理压力的目的,并给予积极的治疗建议。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个别咨询与辅导,提高心理干预针对性。
21世纪养生保健的主旋律是心理养生,老年人要想健康长寿,就应明确养生必须先养心,要注重心理养生,保持心理健康。老年人若能注重心理健康,保持一颗童心,始终保持年轻人那种雄心壮志,对未来充满希望,就一定能够在心理上老而不衰,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