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幸福来说
优点比缺点重要得多
— 1 —
作为一名心理学工作者,我经常会被问一些奇怪的问题。让人厌烦程度仅次于“你现在知道我在想什么吗”的问题是:请告诉我,我都有些什么缺点。
这个问题之所以如此令人厌烦,是因为它背后透露出来的荒诞逻辑:有任何错都要改,否则在未来的某一天,一定会因为这个错误给自己造成巨大的、不可挽回的损失。
这种虚妄的不安全感每次都能毁了我们本该美好的生活和自信。
我并不喜欢某些临床心理流派中“病态自信”的这一说法,对那些毫无基础的非专业人士而言,这种不完整的术语很容易就会让他们断章取义,变得更加困惑。
其结果就是,在大众的观念里,自信和自大、自卑之间的关系反而变得暧昧不清了。
— 2 —
一旦说到“自信”,很多人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大”——在大多数人眼中,“自大”就是“自信”的升级版本。
我在小时候看的《骄傲的将军》就将这一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人一旦自信过头,就会变成刚愎自用的自大狂。因此我们必须更为谦虚,以免走向罪恶的深渊,让自大毁了我们的生活。
为了避免自己成为高估自身能力的自大者,很多善良的人们成为了另一个极端的牺牲品:低估自己的实力。这样的价值观会唆使我们把焦点都放在自己的缺点上,养成自责的习惯。
我至今还对我那小学班主任的口头禅记忆犹新:“凡事都先想想自己有什么错,别老是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得了99分不要太得意,好好考虑一下自己为什么没有得100分”。
这些话在我的整个小学期间几乎每天都能听到,简直就是噩梦。
所幸的是,我幸运地遇到了很好的父母以及两位比普通教师更有智慧的初中老师,才免于陷入只考虑缺点的漩涡。
— 3 —
严格地说,自大和自信在本质上就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毫无根据的自我感觉良好并不能和自信相提并论,也无法相互转化。
自信的人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自大的人虽然能看到自己的优点,却无视了自己的缺点。而自卑则正好相反,只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却对自己的优点视若无睹。
根据对那些喜欢做心理测试(平均每月做3到4次)的人所做的调查来看,92%的人能很明确地记得自己的缺点是什么,却只有34%的人记得自己的优点。
也就是说,与其担心自大的问题,还不如多重视一些自卑的问题。
或许有人会反驳说,关注自己缺点的人可以更好地改进自己,但统计数据是令人失望的——那些只记得自己缺点的人通过行动来改善自己的可能性要远远低于那些既知道自己的优点、也知道自己缺点的人。
过于专注自己的缺点很容易就会让人失去自信,一个没有自信的人又怎么会有动力让自己变得更好呢?
— 4 —
有一种较为新颖的观点则认为,社会大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集体自我价值感的低下。
在现今的中国,“发展”和“进步”是最重要的词汇之一,处处都弥漫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紧张气氛。
在谈论到自己的事业规划时,人们会用一副理所当然的口气问你“接下去打算怎么发展”,好像不发展、不进步就会灭亡一样。
但事实上,这个问题背后的潜台词是:你还不够好。
不管我们做得有多好、获得了多大的成就,都会被要求“做得更好”而非“激流勇退”,这本身就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否定。
我的一些朋友几乎每次见面都会提醒我,为了避免让自己的事业停滞不前,我需要尽快寻找一些“突破点”。
由于无法理解自由职业者的想法,他们总会被我的回答搞得抓狂:“没必要去刻意地追求突破,我只要尽自己的全力把事情做好,突破的机会就会在恰当的时机出现的。”
于是我这些可怜的朋友们遇到了有生以来最为严重的认知失调——他们没法理解为什么像我这样“不求上进”的人会看起来比他们还幸福。
我想他们的大脑一定会给自己一个合理化的解释,比如“这个世界一定出了问题”或是“这家伙的脑袋一定出了问题”之类。
但作为旁观者,我们都知道,潜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所谓“进取心”反而是让他们变得更加不自信的元凶。
— 5 —
如果要给自己找缺点的话,我也可以找到很多:烧的饭菜很难吃、写字不好看、英语水平自从初中开始就没有提高过(最近我发现有些还在幼儿园就读的孩子的英语水平已经超过我了),甚至在用键盘打下这段文字时,我只用两根食指在操作!
但这些缺点并不能够说明我们没有资格获得自信。就像是我的数学成绩差,并不妨碍我在语文方面获得自信一样。
多元智能理论早就说明了每个人的智力分配是不一样的,有人比较适合做这些,有人比较适合做那些,没有必要非用自己的弱项和别人的优势比。
我绝不是在为中国足球队开脱,不过我觉得如果球迷们能接受这种说法的话,应该会更好受一些。
这让我想起了几年前我和一位朋友的对话,在此分享给各位:
——劲波,为什么你的客户都比你有钱得多,还要找你来辅导?
——因为我教他们的不是赚钱,而是心理学啊。
——你天天接触他们不会有点自卑吗?
——嗯?为什么?不应该是他们羡慕我吗?
— END —
作者简介:李劲波,专毁三观的不正经心理学家,独立思考者的朋友;微信公众号:言之有李;授权请联系言之有李(ID:Talkwithl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