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我给大家说一个心理学的名词,叫防御。如果从弗洛伊德的学说来看的话,它是一个不太好的名词。就像有些人学了心理学,他给别人一个粗暴的解释,如果别人不认可,比如:对方说:“哎呀,我今天心情不好”,那么学了心理学一些皮毛的人就会说:“你这是压抑”,人家一听就不赞同,我心情不好是因为我钱包丢了,我哪里压抑了。然后他刚说完,那个人就说,你这是防御。你看,这才是心理学最大的笑话。如果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这个名词到底是什么意义就随便乱用,如果你不认可,我就给你扣更多的帽子。这是学心理学的一个误区,也是一个常见的错误,心理学不该是这样学的。
心理学认为的防御是
弗洛伊德本人是研究精神病然后发明了一套精神分析学说,所以他很多的名词,症状,都是从精神病人身上发现的。但是,学院派对防御的解释并不是这样的。学院派把它当成是一种应对策略和应对方式,这是比较中性的用法,而且,我们认为这是比较科学的一种说法。
因为弗洛伊德的理论它只是限于精神病的,就是不正常的一些人的范围。而把不正常的精神病的词汇用在普通人身上,明显超过它的理论的边界。我们说,任何理论都是有适用范围的,你不能够用一种理论,一种流派,一种学说来解释所有,那也是不恰当的,也是无效的。
所以,我们在这里说的防御就是一种应对策略,或者是应对的方式。当我们面对我们根本就不可能去达到的一个目标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有两种防御方式:
一、
一种就是自骗型。比如说,掩耳盗铃,这就是一种自骗。
二、
还有一种就是逃避型。
就是我假装这件事和我没有关系,把它合理化了,理想化了。比如说我们对自己不满意,觉得自己也不高,也不漂亮,就是个矮穷挫,是个屌丝,可是我恰恰爱上了一个白富美,那怎么办呢?我就把她理想化,实际上那个女孩可能没这么好,可是我们就是愿意把她想象的那么好,这实际上也是一种防御机制,意思就是说我不喜欢这样的我自己,但是我可以喜欢一个非常完美的另外一个人。那么在心理学的学习当中,还有一些人崇拜大师,迷信大师,迷信那些红人,实际上也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那么我在想,当我们采用防御机制的时候,一定是有我们无法解决的一些痛苦,一些我们不能面对的难题,一些短时间之内我们不可能改变的现实。这会让我们很痛苦,你认识到你对现实无能为力的时候,常常会让我们觉得沮丧,我们不喜欢这种感觉,我相信没有人会喜欢这种很无力的,很无能的,很沮丧的这种感觉,这种挫败感。那么我们为了去摆脱这种痛苦的感觉,让自己解脱,于是我们就采用了防御这种方式,来应对这种不好的感觉。比如说,我们给自己立下誓言,我们将来要怎么怎么样,先从挣一个亿的小目标或者我将来要变成高富帅,或者将来要变成白富美。
实际上,我们把现实的无奈寄托在未来,本身可能就是一种逃避。当然,我在这里说的不是绝对的,这是一种可能,还有一种更积极的看法就是在现实当中给了自己刺激,那么我就给自己励志,将来我去创业,将来我要发挥我的才能,那么这样我就可以把这种创伤,这种挫败感变成一种我努力前行的动力,变成我成就的来源,力量的来源,当然这也是可能的。
学习心理学就是要让我们更加灵活的,更加多样化的看待这个世界,也看待自己。如果我们对自己不满意,不是寄托于或者完全寄托于未来,或者完全怪罪于别人好,而是我们能够客观的,如实的评价自己,能够面对和接受这样的不完美的自己。然后,给自己立一个目标,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给自己的人生找到一个方向,我们以此作为一种前进的吸引力和动力。然后,我们再立下一个一个小目标,从每一件事做起,来修补我们不完善的部分,来修补我们缺损的部分。这样每一件事情的成功,它都会激发我们的自信,也会让我们的内在真正涌现出力量。因为成功的经历多了,它就会让我们越来越喜欢自己,信任自己,认同自己。于是,魅力由此产生了。
古代人有句话叫相由心生。这个相由心生的相指的是外表,外在呈现的状态,并不仅仅是外貌,就是整体给人的感觉,那么心是什么?是我们内在固化的东西被打破了,我们过去做不到的东西,我们现在在尝试着一点点做,我们体会到了一小点一小点的成功,体会到了一小点一小点的成就感。于是,我们的自信也就一点一点的累积起来,直到有一天变成了高楼大厦,那么我们从内心来讲就成了高富帅了。
其实外在的成功,是源自于我们内在自己的调整,这种修补,这种整合,你内在整合了,你的外在自然而然的就会呈现出吸引别人的力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