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忠于事实的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呢?首先,它意味着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进行不间断地严格地自我反省。我们通过自身与外界的接触来认识世界。我们不仅要观察世界本身,也要对观察世界的主体(我们自身)进行反省。心理疾病患者如此,心理医生亦如此,遗憾的是,并非所有的心理医生都能做到这一点他们也学能客观地观察外在世界,却不能以同样客观的眼光审视自我。就世俗的标准来看,他们可能忠于职守,却未必充满智慧。智慧意味着将思考与行动紧密结合起来。在过去的美国,“反思(自我反省)”并没有受到高度重视,有的父母严肃地提醒着青春期的子女:“你想得太多,只会把自己累坏。”这实在是荒谬。人之为人,就在于我们具有特殊的大脑额叶,使我们有着异于其它动物的反省能力。随着科学和文明的进步,我们昔日的态度似乎可以改变,我们意识到,自我反省对于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反省内心世界带来的痛苦,往往大于观察外在世界带来的痛苦,所以很多人逃避前者而选择后者。实际上,认识和忠于事实带给我们的非凡价值,将使痛苦显得微不足道,自我反省带来的快乐,甚至远远大于痛苦。
忠于事实的生活还意味着我们要敢于接受外界的质疑和挑战。这也是唯一能确定我们的地图是否与事实符合的方法。如果不这样做,我们就等于把自己关进了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笔下的“单间牢房”---反复呼吸着自己释放的恶臭空气,越来越沉迷于自己的幻想。修订地图带来的痛苦,使我们倾向于选择逃避,不容许别人质疑我们的地图。我们对孩子说:“不许顶嘴,我们是你的父母,在家里我们说了算。”我们对配偶说:“我们就这样维持现状吧,你说我的不是,我就会闹得天翻地覆,让你后悔莫及。”我们上了年纪以后,就对家人和外人说:“我又老又弱,你为什么还要跟我过不去?我这么大岁数,可你居然对我指手画脚!我的晚年活得不开心,都是你的责任。”我们当了老板,就对雇员说:“听说你有胆量怀疑我,还要向我挑战。你最好想清楚,别让我知道,不然就赶紧卷铺盖走人!”
故步自封,逃避挑战,可以说是人性的基本特征之一。不管现实如何变化,我们都有自我调节的能力。逃避挑战是人类的本能,但不意味着它是恰当的,也不意味着我们无法做出改变。赖床不起来、一连几天不刷牙,同样也是我们的自然本性,但事实是明摆着的:我们必须超越这样的自然本性。和原始人相比,现代人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这说明我们完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与生俱来的本性,发展新的天性。人之为人,或许就在于我们可以改变本性,超越本性。
读心理书和自我反省,大概也是一种最违反人类本性,却又最具人性的行为。期间不但要释放自己,接受别人最尖锐的挑战,还要为此而花费时间和精力、金钱,学习心理治疗和自我反省需要勇气,不少人逃避心理治疗,不是缺乏金钱、时间和精力,而是缺乏勇气。许多的心理学家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哪怕他们自己更需要接受治疗,也从未产生过类似的想法和念头。有些去看心理书的人被别人认为是意志薄弱者,甚至被别人诟病和讥讽,但事实上,他们远比旁观者勇敢,因为他们敢于接受事实和开始治疗(包括自我疗愈)。
接受心理治疗是迎接他人质疑和挑战的终极方式,其实日常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接受挑战的机会。这些机会可以出现在冷饮店里、会场、高尔夫球场、餐桌和床上;也可能出现在于同事、上司、雇员、伴侣、朋友、情人、父母以及孩子的沟通中。只有让接受挑战成为习惯,心理治疗才能真正成功。大多数患者来看心理医生,起初只是为了寻找安慰和解脱,极少有人有意识地寻求挑战。挑战即将来临时,不少人都会产生逃避的念头,我们需要明白,只有接受挑战才能得到真正的安慰,心灵才能获得治愈和成长---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说到逃避,我们就要提一下“捷径”。有时,人们会试图用捷径来逃避困难。为了更快地达到目标,我们总想选择更短的道路,这就是所谓的“捷径”。作为正常人,我们都希望自己进步得更快,希望通过合理的捷径,实现心灵的快速成长,但不要忘记:关键的字眼是“合理”。为了通过学位考试,我们可以去阅读一本书的梗概,而不是把整本书读完,这就是合理的捷径。如果梗概内容全面而精炼,我们就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同时又能获得必要的知识。作弊则是不合理的捷径,它或许能让我们侥幸通过考试,获得渴望已久的学位证书,但却无法让我们拥有真正的知识。这样,我们的学位就完全反映不了我们的真实水平。假如这份学位成了我们人生的基础,那么我们呈现给世界的面目就是一幅假象,而不是真实状况的反映。我们需要继续撒谎和掩饰,才能保护假象不被揭穿。
要使自己的心智成熟,接受心理治疗就是一种合理的捷径,当然不管是读心理书还是自我反省,也完全可以实现上述目标,对个人的实际挑战比较大,不是一般的人可以应付得来,而且整个过程可能更加漫长和艰难,过程中善于使用有效的工具作为成长的捷径,完全是合情合理的选择。
另一方面,心理治疗也可能变成不合理的“捷径”,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某些父母身上。他们为孩子寻求心理治疗,只是表面上的形式而已,他们希望孩子在某些方面发生变化:不再乱发脾气、成绩不再下降、注意力集中、不多动症、不插嘴等等。有的父母的确想要帮助孩子成长,他们让孩子来看心理医生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另一些父母则不同,他们对孩子的问题明显负有责任,但他们只希望心理医生想出神奇的办法,立刻改变孩子的状况。例如有的父母会说:“我们知道我们的婚姻有问题,这可能是导致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不过,我们不想让自己的婚姻受到太多干扰,不想要你对我们进行治疗。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只希望你治好我们的孩子,让他变得快乐些。”有的人甚至连这样的坦率也没有,他们在孩子接受心理治疗之初,尚且表示愿意尽一切力量与医生配合,可是一旦告诉他们,孩子的心理症状完全是因为父母生活方式不妥导致的,他们的反应就会非常激烈:“什么?想让我们为了他做出改变,而且是彻头彻尾的改变?真是太可笑了!”于是他们就离开诊所,去寻找别的心理医生,而下一个心理医生可能会按照他们的愿望,给他们提供毫无痛苦的“捷径”,同时也毫无实际效果,但却可以让他们能够对朋友和他们自己说:“为了孩子,我们已经尽了所有的努力。我们为他找了四个心理医生,可惜没有任何帮助。”
人们不仅对别人撒谎,也会对自己撒谎。由于对别人撒谎违背自己的良知,会遭到良心的谴责,这会使我们感到痛苦,所以为了逃避这种痛苦,人们便会对自己撒谎。自欺欺人的谎言各式各样,不可胜数,其中两种最常见也最具破坏性的谎言出现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上:“我们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以及“我的爸爸妈妈很爱我。”也许这是事实,即使不是事实,大多数人也不愿承认。在我看来,所谓心理治疗,其实就是“鼓励说真话的游戏”。心理医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患者说出真话。长时间自欺欺人,使人的愧疚集聚,就会导致心理疾病。在诚实的气氛下,病态的心理才能慢慢恢复。心理医生必须释放心灵,对患者开诚布公。如果治疗者不能体验到患者的痛苦,又有什么资格要求患者承担面对现实的痛苦呢?
比心理学家懂一点儿童、比儿童学家懂一点教育、比教育学家懂一点中西差异、比中西学家懂一点人生、比人生学家懂一点哲学、比哲学家懂一点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