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作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人来说,饭桌上基本是离不开酒的。少量的酒可以起到调节气氛的作用,同时对于身体还有一定的好处,但是一旦过量的饮酒,甚至形成酒精依赖,那对自己的身体和家庭的破坏就非常的大了,那么今天我们就从心理学的角度谈一下酒精依赖。
案例分析李师傅是个邻里间有名的酒鬼。他本来是位十分出色的餐厅厨师,但是自从染上嗜酒之癖后,十几年来一两瓶酒已经不能满足他的酒瘾了。早上起床,如果不喝几口酒,上班时手抖的甚至无法揉面,有时还会反胃、呕吐,最严重的一次是全身大冒冷汗,让他觉得生命就要就此结束。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你不要管我喝酒了,这辈子就是喝死也甘心!”。只要大口的喝几口酒,他的症状就好多了。他一直认为这是酒虫作怪,而酒是治虫的万灵药,所以愈喝就愈多也愈频繁,直到有一天喝酒做错了饭菜,工作也丢了。
在上面所列举的案例中,李师傅很明显具有酒精依赖和酒精戒断的症状。
DSM-IV关于酒精依赖的诊断标准在DSM—IV(《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酒精问题的诊断是以酒精依赖综合征为基础的。DSM-IV关于酒精使用障碍的两个基本诊断是酒精依赖和酒精滥用。要诊断为酒精依赖,个体必须至少符合7条诊断标准中的3条,这七条诊断标准分别是:
控制力衰减(对减少或停止饮酒的渴望或者尝试反复出现)。
实际使用量比预计的更大或是时间更长。
生理的抗药性。
生理的戒断反应。
对其他活动的忽视
长期以来有戒断或控制使用酒精的欲望,或曾有失败的经验。
使用酒精的时间增加,尽管知道经常发作的生理或心理问题与酒精的使用有关,也仍然继续使用酒精。
如果出现了抗药性或者戒断反应,酒精依赖就被诊断为“有生理依赖”;如果个体既没有抗药性也没有戒断反应,则被诊断为“非生理性依赖”。
最后小编要说一句,为了家人,为了自己,请适量饮酒,爱自己,爱家人。
想要了解心理学的你,抓紧动动手指关注谓忧心理。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