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并非贴标签,而是帮助自己的第一步

作者:Supreme照样糊 2017-10-05阅读:1177次

为了诊断,我吃足了苦头,但这并不代表我觉得它一点用处也没有——相反地,它的用处可大着呢。我只是害怕自己从此被贴上标签,再也摆脱不了。不过,就现实面来说,一只诊断书确实能带给你诸多好处。

首先,它是取得医疗救助的第一步。起先你可能不是很清楚将会获得什么帮助。比方说,你需要服药吗?你需要心理治疗吗?你需要被转介到公医体系下的其他机构吗?又或者你需要拿着诊断书去看私人治疗师或心理工作者?有了诊断,让这一切变得容易许多;你再也不会被健保拒于门外。许多心理健康服务被一层层官僚体制给绑架了,而家庭医生开给你的初步诊断——即使后来内容有所改变——可以让你取得这些服务,如果你没有转诊单就什么也没有。当我汗如雨下,痛哭流涕,快要自杀地出现在西伦敦医院的心理健康信托中心时,他们想帮助我,却无法提供任何实质的协助,只能让我坐下来,跟我讲话,试图安抚我的情绪。他们需要家庭医生开的转诊单,当然,那个时候的我并没有。

诊断不仅能让你取得这些服务,还可以让这个系统发挥最大的功用。躁郁症的诊断有别于重度焦虑或忧郁症,而你通往心理卫生照护系统的路途也将大不相同。

诊断并非贴标签,而是帮助自己的第一步

诊断也有助于你向其他人说明你的状况。这点我们后面会再详述,不过,总而言之,它是让你身边的人了解、有概念你正经历什么的方便法门。当然,事情往往没有那么简单,有时人们会对某些特定的精神疾病有所「误解」,在他们的脑海里,始终存在着根深蒂固、无法扭转的刻板印象,不过,大多数时候他们并不会如此。

基本上,我个人的经验都是好的、正面的。当我告诉别人我有躁郁症时,他们几乎都能了解我是什么意思。如果他们不了解,我会用我的经验或出现在别人身上的症状,举例说明给他们听。

诊断并非贴标签,而是帮助自己的第一步

而诊断也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的状况。即使是现在,从我第一次获得躁郁症的诊断已经快两年了,我仍然在探讨、摸索,领悟到某些行为模式如何影响我的生活。通常我都是透过心理治疗得到这类的协助。但偶尔也会有那么神来一笔。举例来说,一直到两个月前,我才发现到我的情绪起伏和天气变化相关。我去采访一位我很欣赏的音乐家(他也有躁郁症),当聊到他表现在外的症状时,他不经意地提起,天气变暖的时候,他的躁症特别容易发作。尽管已经跟躁郁症纠缠了十年之久,我却是在那时候才突然想到自己的精神病发作——躁期与郁期似乎也有迹可循。藉由讨论,我们更加确认了自己的病情,这不是空洞的纸上谈兵,而是从生活的实际层面出发,让我顿时有醍醐灌顶的感觉。我想诊断可以促进这样的交流——健康,有效,也更实际。

近年来,出现了许多关于自我照护的线上论坛,而其中最棒的莫过于心理健康行动(mental health activism)。它让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人有一个能表达自己的平台;让我们这些觉得随时随地爱自己很困难的人,能得到社群支持;并在我们试图照顾好自己时,给予鼓励和协助。你可以在上面找到从别处剪贴收集而来的资讯、有用的量表、连结到心灵放松音乐加自制面膜配方的部落格,还有写满励志话语的图片。这个网站非常好用。偶尔,当我觉得有点沮丧,但不是惊天动地的跌落谷底时,不管我有没有真的去执行,光把这些建议读一遍就能让我觉得稍微好一点。它们为我的人生带来一线希望,让我觉得我可以做到,我将恢复正常的生活。

诊断并非贴标签,而是帮助自己的第一步

尽管如此,这类论坛还是有无法顾及的地方。当你因为精神疾病而完全丧失行动力时要怎么办?它们往往忽略了这个部分。当你在网路上搜寻自我照护时,一些基本的资讯:如何保持干净、照顾自己、不去自杀等,会纷纷跳出来。如果那些内容是针对并由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所写,自然能反映现实,接近现况,但令人惊讶的是,最常口耳相传的资讯竟是由完全没病的人所写:比方说做做瑜珈啦,吃点有营养的,读篇励志文章或背诵座右铭,为别人付出等等。可你知道吗?他们说的都对。运动很棒,好好吃饭,当一个勤奋、积极、努力工作的人更是不在话下。这些都是金玉良言,对维持身心的健康而言都是绝佳的方法。不过,当你真的觉得很低潮,它们全都没用,你压根就做不到,因为精神疾病已经让你丧失了所有行为能力。你住在垃圾堆里,你已经有好几天没出门了。你每天只吃一餐,培根味玉米片配不冰的啤酒。你几乎没办法下床,堆了三个礼拜的衣服也没办法洗,更别提他马的、见鬼的出去跑步了。也许等你情况稳定,感觉OK时,可以训练自己跑个十公里什么的,又或者彻底改变饮食习惯,弄出一道需要十五种配料的菜。但当你严重抑郁,你是做不了这些的。就算这样,也没有关系。只是,当你感到快要无法正常运作时,你需要一些技巧来帮助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