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对刻板效应这个词比较陌生,毕竟日常中这个词并不常见,但刻板效应的现象在生活中却是随处可见。
什么是刻板效应刻板效应又称刻板印象,是指对某个群体及群体中的个人产生某种固定的看法和评价,比如,我们总觉得程序员应该是智商高情商低有着重重的黑眼圈这样类似的形象。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我们会觉得山东人是像梁山好汉一样豪爽大方的,也会觉得老年人是保守的,南方人比较会做生意等等。刻板印象的存在可以让一个人很快地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判断判断一类人的情况,不用探索信息即可迅速洞悉概况,能够节省时间与精力,但后果是的往往可能会形成偏见且忽略忽略个体差异性,就像程序员中其实也有帅气开朗活波可爱的人。
人们往往把某个具体的人或事看作是某类人或事的典型代表,把对某类人或事的评价视为对某个人或事的评价,因而影响正确的判断,若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则可能会进一步发展或可扭曲成歧视,这就是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的特点主要有三个:
对某个个体、群体过于简单的分类。
在同一社会、同一群体中,刻板印象有惊人的一致性。
大多是偏见甚至完全错误。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居住在同一个地区,从事同一种职业且生活相似的人总会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因此,刻板印象一般说来都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大多数的刻板效应都属于偏见。刻板效应更像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说法,因为刻板印象毕竟只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并不能代替鲜活而个性的个体,因而错误在所难免。
朋友圈中曾流传着NASA要修改十二星座划分日期的留言(虽然NASA方面已进行辟谣,表示没兴趣去折腾星座怎么划分),关于星座,大部分人可能都会认同“每个星座的人都会有对应的性格特点”这样的说法,其实这也是一种刻板效应。从星座即可看出,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随处可见刻板效应,而大多数的刻板效应都是偏见,我们可以用下面的方式来尝试克服一下刻板效应:
善于用“眼见之实”去核对“偏听之辞”,有意识地重视和寻求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
深入到群体中去,与群体中的成员广泛接触,并重点加强与群体中有典型化、代表性的成员的沟通,不断地检索验证原来刻板印象中与现实相悖的信息,最终克服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而获得准确的认识。
刻板效应让你对一个人产生先入为主的偏见,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在与人交往时若被刻板效应占了先机,“唯刻板印象是瞻”,就像削足适履的郑人,宁可相信作为“尺寸”的刻板印象,也不相信自己的切身经验,就会出现错误,导致人际交往的失败,自然也会将我们阻挡于成功的大门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