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26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到来之际,10月8日,一三七团医院和疾病控制中心的医务人员在金边南路社区广场,举办了以“共享健康资源 共建和谐家庭”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向团场的居民群众宣传了有关精神卫生健康的相关知识。
活动现场,一三七团医院的医生向居民们讲解了精神疾病的危害、疾病形成的原因,临床表现,精神疾病的预防、治疗方法、家庭护理等内容,解答他们在生活中遇到有关健康疾病的问题,提醒大家在关注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注意精神健康。活动中,疾控中心医务人员还为前来咨询的人们免费测量血压,分发精神卫生的宣传手册,向大家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动员全社会关注精神健康。
一三七团居民 夏定碧说:“以前啊发个脾气啊、心里烦啊就感觉到不是病,现在听了医生讲的,其实这也是一种病,在以后呢,咋们得一定要关注这个,自己在精神上这种病啊,一定要关注,引起注意”。
通过此宣传活动进一步普及了精神卫生知识,提高了居民群众自我精神保健意识,增进了社会对精神病患者特别是抑郁症患者的关注和理解。
心理疾病的易感人群
1.工作压力较大的都市白领
随着社会工作生活节奏的急剧加快,都市精英白领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之下,精神状态高度紧张,又难以得到及时的调节,容易使其身心过度疲劳,导致焦虑、抑郁、易怒等情绪方面的心理问题。
(图片来自网络)
2.追求事业成功的企业老板
这类人群大多具有自我要求高、完美主义倾向的人格特点,为了追求事业的不断发展,常常在工作上对自己有着近乎苛刻的压力和要求。一旦不能自我满意,就会陷入心理失衡的状态。如若遭遇事业上的大起大落,又无法有效的进行自我调适,严重的挫败心理就极易诱发精神障碍。
3.学习任务繁重的在校学生
面对着沉重繁杂的学习任务,承载着家庭学校的殷切期盼,身处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使绝大多数在校学生肩负着重大的心理压力。在学习生活中,稍有不慎遭受过度的其他压力,极易导致心理疾病的侵袭。
(图片来自网络)
4.遭受情感创伤的中青年人
近年来,离婚率不断攀升,离婚后的受损方(尤其是女性),往往难以承受婚姻不幸的巨大打击,从而形成心理上的极大伤害。如果在这段时间内,不良的情绪得不到及时的宣泄,寻求不到足够的心理支持,就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5.严重缺乏关爱的空巢老人
尽管现今大部分的老年人在物质生存方面有着基本的保障,但却因为子女常年不在身边,精神生活难以得到应有的关怀。老年人缺乏足够的关爱已经成为诱发老年人心理疾病的一大重要因素。
(图片来自网络)
6.家庭过度溺爱的独生子女
长期处在家庭中心的独生子女,容易养成任性、自私、受挫力弱的性格特点,再加之诸多的不良行为习惯,极易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适应性问题。
7.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人群
长时间处在不如意的社会境地,会强化个体的自卑心理。由于对社会的无法适应,导致严重的心理失衡以及对未来的无望感。如若不及时加以调整、疏导,可能会出现自暴自弃或报复社会的极端心理。
心理健康水平的自我评估:
1.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及生活状态是否具有充分的安全感?
2.对自己的外形、个性、能力、人生目标等诸多方面是否有恰当合理的自我评价?
3.是否能够与外界环境(人事物)保持良性的接触,既拥有丰富独立的精神世界,又能够积极调整自己的言行更好的适应外部?
4.个性特点是否能够稳定地和谐统一,在生活工作中体现自我价值?
5.是否能够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职场关系)?
6.是否能够适当适度的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
7.能否在不违反社会规则的情况下,合理获取个人利益?
8.是否具备适应社会必备的学习能力?
如果已经明显感觉到自己处于一个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向专业的心理工作者或精神科医师寻求更为精细量化的评估诊断。
自我心理调适方法
1.运动
从生理上讲,人的所有情绪体验都源自于大脑内部相应神经递质的分泌与传输。而充足的运动可以有效加速身体的自然代谢,使一些引发不良情绪的分泌物质尽快消耗,从而达到心理调适的目标。
(图片来自网络)
2.焦点转移
尝试着从不良的影响事件中短暂的脱离出来,重新布置和装饰家庭环境、外出旅行、加入某个社交团体、学习一门新的技能等等。
3.倾诉宣泄
不良的情绪就像身体的毒素一样,需要被逐步排出,才会让我们重新恢复健康状态。所以,当我们难受时,千万不要指望一个人憋着可以憋走这些坏情绪,它只会日积月累地沉积在身体里,学会打开自己的心门,向知心的亲友倾诉宣泄。
4.自我放松
身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有着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机制。当我们长时间处在精神紧张的状态时,我们的身体也会变得紧张。学会用一些方式方法(比如瑜伽、静坐、冥想、自我催眠等等)放松我们的身体,心理也会慢慢舒缓下来。
(图片来自网络)
5.改变认知
一件事情带给我们的情绪反应,取决于我们对这件事情的认识和看法。当我们能够自如地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和理解一件事情的时候,这件事情带给我们的情绪体验也会发生变化。
如果以上方法都不能起到明显调节效果,就需要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寻求更为系统全面的心理辅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