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感叹时光匆匆而过,而当我们回首往事时,猛然间发现,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去做!脑海中闪过很多很多你认为生命中很重要的事情,都没有完成。美国心理学家简·博克和莱诺拉·袁是拖延心理研究领域的专家,她们曾指出: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
那么,到底什么是拖延症呢?
拖延症就是将之前的事情总放置到明天。“拖延症”并不是严格的心理学或医学术语,而是用于描述人们拖延的行为和状态。拖延症是一种病态的,不良的习惯,人人都可能会染上拖延症。它总是表现在各种小事上,但日积月累,特别影响个人发展。虽然拖延不算病,但严重时带来的内疚感、自卑感和生活的无序感,会让人异常焦虑,从愤怒、后悔到强烈的自我谴责和对自己深感失望乃至绝望……
想要彻底和拖延症说byebye,首先要搞清楚自己是得了哪种拖延症。
拖延症的类型
一、学习型拖延症
我们大多数人都曾在学习上犯拖延的毛病,你有没有过这样类似的经历呢,比如说在参加一次重要的考试时,才发现自己很多该学的知识没有学,该掌握的概念没掌握,你会对自己说,如果再给我一些时间,我一定会抓紧时间好好学,或是求老天不要惩罚自己,让自己能够侥幸通过,并发誓如果能够通过,一定把该补的都补回来,但是,不管你是否通过,你还是会再次重复自己拖延的老毛病。最后只好感慨地说,时间都去哪儿了?为什么我总是hold不住自己!不得不说,拖延真的是生命的窃贼。导致这样的原因,可能是你担心自己学不好,也可能是你自己下意识的逃避,再就是自己比较懒。
二、工作型拖延症
我们参加工作以后,总以为自己还年轻,时间还有很多,将大把的时间用在聊QQ,刷微博,再就是聊微信,看朋友圈,侃八卦,工作一推再推,直到火烧眉毛的时候,才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敷衍了事,直到受到一顿狠批,才知道什么叫做悲催。工作上的拖延每个人可能都会遇到,比如说在接到一项任务的时候,做了没一半就坚持不下去了,草草收场,原因是你在执行这项任务的时候感觉很难,认为它太耗损精力,而你又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一想到这项任务心里就特别压抑。还有的人喜欢刺激,把事情拖到非做不可的地步,感受那种高压力感带来高效率的快感,而对自己的身体透支毫不在意。
三、侥幸型拖延症
在生活,我们明知道自己应该多运动,应该减少饭量,应该为自己的身体健康负责等等,但总以自己繁忙等理由,不去实施,依然保持某些不好的习惯,不好的行为,心存侥幸,认为倒霉的事情不会这么巧偏偏发生在自己身上,直到身体出现病症才发现很多事情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才知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四、被动型拖延症
我们最常见的就是老好人形象,他想与每个人都可以融洽地相处,不愿意得罪任何人,但有时候为了避免反对的意见,放弃自己的观点和权利,为了不影响同事关系,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明明自己的事情已经做不完了,却还要帮着别人,到最后,不是自己想拖延,也变成了拖延的人。
五、瞎忙型拖延症
还有很多人总是抱怨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睡觉都舍不得浪费时间,更没有时间娱乐,只恨自己分身乏术,可是实际上他们忙乎了半天也没忙出什么名堂,那些重要的早就该完成的事情不知道被抛置到哪里,这种人看起来比谁都忙,可实际上创造的价值并不比别人多。
六、完美主义型拖延症
完美主义的拖延者,属于适应不良型。这种类型的人对自己要求是非常高的,对他们而言,与其追求成功而有所失误,破坏了臆想中自我的完美形象,他们更乐意用拖延来安慰自己,坚信自己的能力大于表现,“如果我全力以赴或者早一点开始,我会做得更加出色的!”而就在这种自以为是的相信中,他们距离臆想中的完美越来越远。自己很想做好这份工作,可自己要么是“半吊子”架势,总等时间过了大半才开始动工,要么一早开始忙东忙西,可总是纠结于不重要的细节,迟迟没有实质性进展。即使在最后的关头完工,结果也往往并不尽如人意。这个时候,他就会告诉别人,如果再给我一点时间,我肯定会做得更好!
七、选择型拖延症
这种拖延的背后,隐藏着一种对掌控感的争取和捍卫。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对自己的生活具有一定的掌控感是很重要的,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去学会遵守一些不是我们自己所制定的规则,并顺应他人的需要。然而,那些对掌控感十分敏感的人或许不喜欢任何规则,他们会有意无意用拖延的方式去抗拒规则和他人的要求,拖延成了他们获得掌控感的一种方式。 于是,拖延过后,拖延者总会获得一种洋洋自得的自主感,“看吧,我没有服从你的命令,我是独立的、不受拘束的!”
八、鸵鸟型拖延症
他们喜欢忽视任务,避免做决定。如果不做决定,就不会有失败或者被评判的危险,就可以回避对应对事情的拖拉。他们认为没有开始就没有失败。
当然,很多人可能并不是单一的某一种类型的拖延症,更多的是混合的类型。但是没关系,无论你是哪一种类型的拖延症,都希望这些能让你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战胜拖延,快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