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个老师的班级里都有一些学生,他们接受能力较弱,学习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被称为学困生,老师和家长们需要倾注更多的心血在这些孩子身上。各位老师,您的班级里是不是也有这样一些孩子?是否也曾为如何帮助学困生们而苦恼过?
北京教科院学习障碍研究中心围绕“教师怎样看待学习困难生”专题,对200多名北京市部分中学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理想中的答案或许是——老师们都奋战在把“学习困难户”拉回“学习积极分子”的道路上,但现实可能是面对学习意愿低的学生,老师们往往也处于无计可施的局面。这次调查代表了部分老师们对学习困难生的态度,也说出了老师们不愿直说的实话。
实话1、难教的学生远比想象中的多31.3%的教师认为,班里有10%的学生难教;
27.8%的教师认为,目前自己班里有20%以上的学生难教;
其中认为班里有30%以上学生难教的教师为13.7%。
虽然难教的学生未必就是学习困难生,但教师认为难教的学生肯定在学习上遇到很大困难。
实话2、努力很多,效果不明显61.5%的教师明确表示,自己对学习困难生所做努力很多,但效果不明显;
60.8%的教师明确表示,自己对学习困难生尽心尽力,但他们好像不理解;
23.5%的教师认为,自己对学习困难生所做的努力反而导致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29.1%的教师不认为班里的学生喜欢自己。
实话3、教育教学方法没门路对学习困难生关爱不够、教师本人缺乏对困难生的信心,是导致学习困难生的重要原因。
13.1%的教师不认为自己有办法让学习困难生喜欢自己;
15.2%的教师不认为自己有办法让学习困难生有效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32.8%的教师认为教师对学习困难生帮助还不够;
53.8%的教师明确表示自己不能对学习困难生经常进行家访。
这说明,对学习困难生的教育工作,无论从工作力度还是从工作质量上,仍存在缺陷。37.7%的教师不曾对学习困难方面的课题进行过研究,这表明教师的理论学习意识和钻研精神需要加强。
实话4、不感兴趣的科目教起来没动力
什么是导致学习困难生的主要原因?有48.1%的教师认为学生素质太差;
有46.5%的教师认为学生家庭教育环境不良;
只有2.7%的教师认为,自己教得不好。
这说明,我们的教师还不善于从自身查找学习困难生的原因,却有50.5%的教师不对自己所教的科目感兴趣。
学困生很无奈,老师们也有苦衷
几乎每个班都会有那么几个学困生,有的上课呼呼大睡,有的调皮捣蛋扰乱课堂纪律,有的平时一言不发可到了关键时刻学习成绩却总也上不去。面对这些学困生老师们想的办法似乎总是难以见其效果,学困生真成了老师们的一块“心病”。
老师们对于帮助班里的学困生煞费苦心却收效甚微,这背后的苦衷,老师们看看您是否也有呢?1.应试教育下,一视同仁难上加难
不少中小学校园里依然是成绩决定一切。老师们并非没有公平之心,天职和责任不会允许他们对学困生置之不理。但是,学校和相关部门的成绩评比强迫教师必须对学困生“另眼相看”。评优评先需要成绩,晋级加薪需要成绩,于是学生的成绩成了工具,而学困生就成了成绩面前的“祭礼”。
应试教育当前,不可能不注重投入产出比,一味在某一个学生上耗费自己的精力,既是对老师的不公平,也是对别的好学同学的不公平。担负着教育压力的老师们确实是苦说不出。
2.大班额教学,心有余力不足
当下还有不少学校存在大班额的现象,大班额由于学生众多,加上学生自制力较差,因此组织教学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新授课提问一般以接受能力较强的优生和中等生回答为主,学困生往往很被动。老师们想帮助学困生,时间精力却跟不上,很难完全满足这些孩子们的学习需求。
3.部分学困生身后的家长让人头痛
相信每个老师的日常工作中,辅导学困生的量是很占比例的。学困生往往不够自觉,需要老师的格外关注,但是学困生的形成不是学生一个人的因素,很多时候,学困生之所以“困”是因为有“困”的家长,这里所说的家长的“困”,是指某些家长在家庭教育和自身言行上的一些不足。
“家教困难”的家长不够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又不配合老师们的教育教学,老师们感到很无奈。
如何帮他们摘下学困生的帽子?面对学困生这一问题,有人理解老师,有人认为应该主要问责家长的责任。到底是学生自己学习自觉性不够,是家庭教育缺失所致,还是要怪罪于老师工作的失职,这事儿要分情况讨论。但关键还是在于,学困生的产生不只是个人因素,需要从多方面来找原因,对症下药。那么,我们怎么一同帮助这些孩子摘下学困生的帽子呢?跟中教君来看看老师们怎么说!
1.“因材施教,私人订制”更受学困生欢迎
来自浙江的王逸卿老师说,教师不妨对作业订正提出不同的要求,变统一订正为个别化订正。可根据”学困生”的现状,给予他们选择的机会和“一对一”的指导。我将班里的学困生细化为“难题”学困生、“中等题”学困生和“简单题”学困生。
老师@雨竹也在后台给中教君留言“对于学困生,我以前都是同等视之。然而收效不大,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家长的抱怨也很多。现在我是因材施教,抓基础的字词。学生学得比较容易,就会相对的积极些。”
来自海宁的张亚琴老师也认同,“转变学困生的工作是一项精雕细刻的工作。如同医生看病,对待各个类型的学生必须通过'望、闻、问、切'的调查研究,开出适合每个病人的药方。作为育人工作者应当找出学困生的‘病因’,掌握其个性,慎重采取合适的教育途径,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2.需要给学困生补上一堂家庭教育课
老师在班级里面对是几十个孩子,家长在家庭中却只用面对一个孩子,诚然不能要求老师像自己一样去对待孩子。但是作为家长,自己份内的教育都没有完成,又如何去要求老师呢?
在网友@李红印看来,“对于学习困难生,主要是孩子在家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主要是家长的原因。在学校尤其是低年级,孩子听课不认真,应该是老师的事儿了。”
家长@WOO在后台的留言中表示自己能理解家长的责任所在,“作为家长最好的办法是取得孩子的信任。只有孩子信任你才会和你说真话,家长也好对症下药。比如甲老师上课有些孩子听得懂但我孩子听不懂,这谁也怪不着。”
在转变学困生学习态度方面,老师和家长的作用缺一不可,老师精力有限,家长才是那个无可推脱责任的人,诚如老师@小小兵所说“要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帮助同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要做好这些工作,必须得到家长的配合。否则,将事倍功半。”
3.学校和教育制度要为转变学困生保驾护航
对于如何帮助学困生的转变这个问题,老师@石磊从教育制度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我认为困难生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相对单一的教育制度,数亿人使用相同的晋级模式,如同工厂加工原材料一样培养一个模子化的学生,必然会存在原材料不符合工厂加工模具的要求,把他们定义为不合格产品,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如何创造多样化的教学模具,分流学生到适合他们的多样化教学模具中,是现在应该考虑的。”
也有老师认为解决学困生问题还需要学校的支持,老师@夏雨说“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这些学困生组成一个小班,老师从最基础的补起,这样他们水平都差不多,学起来还比较有信心。”
除此之外老师@龙抬头还建议“我认为学校要多开设课程,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学校中找到他们感兴趣的课程,就不会有学习困难的学生了。”
学困生是社会针对“学习分数”为那些学习成绩难以提高的同学所下的定义,帮助学困生除了要想办法提高学习成绩之外,更重要的是为他们创造一个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特长的环境,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发展轨迹。转自师培在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