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社会学家研究发现,一个人的一生,交往的人数上限应控制在150人。更多的交往,将会导致一个人身心受累,直接影响到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150人这个数量,实在是少得难以想象。我的微信好友,如果不定期删除一部分的话,就加不进新的好友。所以我经常不得不删除一些与我的工作无关的微信好友。
当然,我的这一状况与我从事的职业有关系。一般来说,需要接触的对象越多的职业,越是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害。医生这个职业也不例外,尽管医生本身就是解决健康问题的。
我现在对与新的接触对象打交道感到十分的厌倦,如果不是工作上的必要,我基本上不会再愿意去接触新的朋友。与老朋友,除非是性情相投的,也不太愿意再见面。
所以在这里希望我的读者朋友们,与我的沟通,止步于阅读,读读文章就够了。如果不是有肿瘤方面的问题需要求诊的话,就不要去打扰一个已经忙得不可开交的医生了。
以前我没学医前,我看到一些医生总是躲避与人交际,我不是很理解,如今我自己是深有体会了。
我每接触一个新的对象,就意味着自己的时间要流失一部分,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工作量和更大的身心压力在等着我。而我现在承担的工作压力和工作量,已经不是一般人能够承担得了的。
在我治疗病人时,对一些明显的疲于应酬的病人,我也是会极力的劝说他们改变生活方式,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减少人际交往。
尤其是那些已经进入了晚期的肿瘤患者,如果他们仍然热衷于太多的人际交往,耗费自己有限的精力的话,他们的健康状况将会进一步恶化,也难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另一项调查表明,个人资产超过社会中位值的人,存在较多的身心健康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不得不面对更多的应酬。
应酬通常意味着无法得到足够的休息,不得不破坏生活规律,同时还会在饮食上,采取更放纵的态度。当然,在应酬的过程中,还会有更多的损耗自己体力和精力的事情发生,难以枚举。
至于说为了利益而采取的勾心斗角的行为,更是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害,甚至会给人带来性命之忧。我们无法摆脱自己对功名利禄的欲望,就很难从人与人之间的角斗场中退出。
人与人之间交往带来的固然有愉快,但是也会带来太多的烦恼和不良的情绪,当这些超过了一定的量时,就会像慢性毒药一样,侵蚀我们的身心。人的健康就是在这种点点滴滴中不经意的损失的。
古人大多数不存在这个问题。在农耕时代,我们的祖先能够接触的人数相当有限,很多人一辈子就终老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与有限的几个村民打打交道。
这种田园生活,正是老子和陶渊明们所向往的“小国寡民”、“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世外桃源式生活模式。陶渊明之所以这么受人欢迎,大概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可能有一个世外桃源梦。
人类人口总数达到一亿人,用了几百万年。从一亿人增长到十亿人,用了近两千年。从十亿人增长到二十亿人,用了一个多世纪。从二十亿人增长到三十亿人,只用了三十二年。从1987年开始,每隔十年左右就增长十亿人。
所以我们的星球现在变得比过去拥挤很多,我们每个人身边有比古人多很多的人。
而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我们生存要依赖的人也越来越多。这种现实状况,导致我们不得不陷入人际交往的泥坑之中。
明朝思想家李贽,已经深切的体会到了庞大而又复杂的人际关系,带来的是个人精神的深重的灾难,无处不在的人际关系网,对个体的个性化生活,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摧残。所以他希望从伦常文化之中挣脱出来,却最终被舆论所逼,锒铛入狱,七十高龄的他,用一把剃刀自尽于狱中。
我们常常说红尘世界很苦,什么是红尘世界?说明白点,其实就是人际关系网络。这个社会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就是我们自己的人际关系网。这张网把我们圈得死死的,让我们难以从中逃脱。
倘若一个人没了这张人际关系网,身在深山老林中,和身在闹市,其实并无区别。陶渊明说“心远地自偏”,这个心远,首先就是心离人群远。结交的对象少了,当然也就内心安宁多了。
不过有趣的是,这么向往清净生活的陶渊明,却因为文才横溢,而不得不被各种人找上门来“求结交”,正应了古人所说的“人生识字忧患始”这句话。
人的交往若没有节制,过多的交际就会吞噬掉我们自己。所以适度的节制自己的人际交往,缩小自己的交际圈,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安静的生活,而这,是我们健康和愉悦的重要保证。
不要拼命的发展人脉了,庞大的人脉,不只能给我们带来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也能带来不健康和不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