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娃是场修行,育儿先育己,做一个敏锐的父母!

作者:做个及格的妈妈 2017-07-01阅读:2047次

亲子教养是一面镜子,孩子的挑战让高尚的原则在日常生活里现形,映**我们最深的本性,我们能看到自己最棒的一面最糟的一面最精彩的时刻最吓人的时刻前所未见的爱和黑暗

养娃是场修行,育儿先育己,做一个敏锐的父母!

做父母不易,孩子需要温暖的爱,需要父母对他们的诉求有敏感的反应,也需要父母帮他们建立规则,设立规范。

养娃是场修行,育儿先育己,做一个敏锐的父母!

研究表明,积极的管教加上温暖的爱和敏锐的反应,对孩子发展的影响最为正面。

好父母应该做船长坚定自信包容灵活

斯迪佛曼认为亲子相处的模式有3种:

第一种:父母扮演船长角色

父母会制定规则,不刻意讨好孩子,也不怕惹孩子不开心;能跟孩子保持健康的界线,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感受需求**喜好,即使跟自己不一致,也不会认定孩子错了孩子知道父母爱他们的本来面目,而不是他们能替父母做什么或者取得什么成就

作为一个船长,你可以包容孩子有不同意见,不会把些许怨言当**身攻击,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和立场,但不会因此不忍心设定让孩子失望的规矩

第二种:父母扮演律师角色

父母和孩子谁也不是掌控者,双方实力均衡,会不停争夺权力讨价还价,就像律师一样

第三种:父母扮演失控者角色

此时,父母对孩子已失去控制,处于被动,通常的反应有3种:

1被动顺从型:父母会压抑自己的感受,任由孩子侵犯界限,假装没事,很容易就向孩子的要求低头,怕惹恼孩子,想得到孩子的喜爱

2被动权威型:以威胁恫吓的方式管教孩子,用集权统治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安排

3被动攻击型:利用羞耻感和罪恶感来控制孩子,让孩子觉得自己必须为父母的需求和快乐负责这会严重挫伤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从而失去为自己而活的力量

不过,爱和规范之间是一个微妙的平衡。

一方面,父母给孩子的支持和爱能够预测孩子的学业以及成长表现,即使是传统上不善于表达爱的国家如中国,韩国,在其他条件相同下,会关爱家庭的孩子发展得更好。

那些冷酷对待孩子,拒绝甚至体罚的家庭,孩子会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心理健康问题、反社会行为甚至犯罪。文首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就反映了这种养育现象:父母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对孩子的管理严格,甚至苛刻,但是缺少爱和支援。体罚虽然暂时让孩子顺从,但会造成更严重的心理伤害。

另一方面,有一些直升机父母,就是过于敏锐,事事都替孩子想到处理到的父母,他们的孩子遇到事情会不知所措,没有自我调控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父母的依恋关系也不够安全。所以积极的正面的管教仍然非常重要。

养娃是场修行,育儿先育己,做一个敏锐的父母!

那么,既有爱又有正面坚定的管教是什么样子?

首先,父母能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和认知。

带孩子是一件很累人很操心的事。一个妈妈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怎么能够平心静气地对待孩子和处理孩子的问题?

研究表明,处于社会劣势地位的父母,比如贫困受教育水平低,生孩子时太年轻,心理上没有准备好,或者没有社会支援系统,比如亲戚朋友或社会支援的父母,由于养育压力大,又没有相应的支援,往往表现出情绪和认知资源的失控,对孩子情绪反应也大多是负面,如抱怨孩子总是哭闹,太烦人了,甚至体罚。

父母自己的情绪控制的好,就会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更容忍,有更多支持,对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更敏感,表现出更多的温暖爱意。

我自己也深深体会到养一个孩子是在修行。尤其是孩子小的时候,既要喂养照顾他,还要工作,有时候会没耐心。还好,我有社会支援系统,我先生看到就会跟孩子说:妈妈很累了,爸爸陪你玩一会儿。这样我就有机会调节下自己的情绪。

父母如能减少外部的压力,如社工帮助提供一些社会支援,减少失业,家庭成员疾病,贫困等,会显著提高父母的养育品质。

其次,父母能够意识到养育观念和认知可以改变。

研究发现,对育儿有信心,认为自己是一个好父母,更有责任心、同理心,也更少惩罚,对孩子有更多切合实际的期望;

相反,认为自己的孩子难搞的妈妈对孩子的哭闹反应更迟钝。还有,对自己和孩子心理状态更敏感的妈妈,她们能够更耐心地安慰哭闹的孩子。

这种能力在养育心理学研究中叫做父母的心智敏感性,也就是说父母对孩子的心理状态的敏感程度。

研究表明心智敏感的父母会对孩子的情绪和心理需求反应更快、更精准,相应地,他们的孩子的情绪也就更稳定,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依恋关系也更好。

父母心智敏感,更会帮助孩子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心理学里把这种心理状态的理解称为心理理论

我们每个人,包括孩子甚至婴儿对人的心理状态和过程有一些类似理论建构一样的理解,虽然是内隐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我们可以运用心理状态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去解释和预测行为,或是用行为来推测心理状态。

比如你看到有一个人朝一辆即将关门的巴士跑过去,你会很自然地推理说这个人想要赶上这辆巴士,这就是你的心理理论在推理。

儿童的心理理论对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交流理解别人的语言能力,甚至是理解老师的教学目标的能力都有影响。

心理理论强的孩子在同伴中更有人缘,更有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表现出更多有利的社会行为,在学习情境下更能够理解老师的教学目的和从中受益。

如何帮助孩子更好更快地发展心理理论?

研究发现除了认知执行功能和语言能力之外,社会交往的质与量决定了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的速度。

家里有兄弟姐妹的孩子社交的机会多过独生子女,他们的心理理论发展就比较快,所以生二胎也不错嘛。尤其重要的是,父母和孩子的交往更会有帮助。心智敏感的父母和孩子聊天的时候更多用表达心理状态的语言:你为什么这样想呢?你这样做他会不会很伤心呢?等等。这些心理状态语言的输入能帮助孩子更好更快地发展心理理论。

那么,你可能会问,父母如何做到心智敏感呢?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孩子当成一个有心理世界的小大人来看,尊重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虽然这个想法有时候跟你的想法很不一致。下次孩子哭闹得你几乎要失去控制之前,停下来想一想孩子为什么这样,他想要什么呢?

想想孩子是不是 hungry?angry?lonely?tired?这样你就不会无端发火了。

养娃是场修行,育儿先育己,做一个敏锐的父母!

最后,带给大家几个养育小贴士,希望有所帮助:

打预防针

做事之前能预期到孩子可能会有情绪或行为反应,比如今天去海洋公园,我知道你喜欢海豚,所以我们今天可以买一个海豚玩具。不过,只能买一个,你可以仔细选选比较一下,买一个你最喜欢的。

这个预防针就包含了表达心理状态的语言,我理解你的爱好,但是又有规则:只能买一个。孩子理解了你的期待,可以避免在玩具店大哭大闹。

因势利导

事情已经发生,惩罚的效果往往不好。最有效的是因势利导,跟孩子讲道理:你抢了别的小朋友的玩具,他感受怎样?会怎么想?别人抢你的玩具的时候你的感受呢?用自己的心理感受去推论别人的感受,可以帮助孩子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有效地防止类似事情再次发生。

情绪养育

接受孩子的情绪表达,不要阻止孩子哭而是去理解和接纳。比如,你哭是因为妈妈要离开几天你很难过是吗?我也很难过,不过我会每天打电话,尽快回来。这样你告诉了孩子用语言来标识了他现在的情绪,下次孩子会告诉你:我很难过,而不是大哭不止了。

生活经验养育

生活的点点滴滴,如邀请孩子一起做家务,家庭旅行,都是教育和帮助孩子学会问题解决,表达情绪的机会。而在和孩子高品质的陪伴中,你的一言一行,跟孩子的对话,处理孩子问题的方式也体现着你的心智敏感,对孩子影响深远。

养育是修行,需要耐心和灵活,与孩子一起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