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苏贝尔的动机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的内容。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周围事物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在学习活动中,认知内驱力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是一种重要的和稳定的动机。由于需要的满足(知识的获得)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因而也称为内部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这种需要从儿童入学时起,成为成就动机的组成部分。自我提高内驱力与认知内驱力不同,它把成就作为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显然是一种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是指为了保持长者们(如教师、家长)或集体的赞许或认可,表现出要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这种动机特征在年幼儿童的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表现为追求良好的学习成绩,目的就是要得到赞扬和认可。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心理学研究证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先对遗忘现象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他选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学习材料,为了尽量避免已有的经验对学习和记忆的影响。实验时先让受试者将材料记熟,之后再分别按不同的时间间隔重新学习这些材料,将重学时所节省的时间或次数作为指标,用以测量遗忘的进程。结果表明,学习材料记熟后,经过l/3小时再重新学习,可以节省58.2%左右诵读时间;经过一天之后再学习,可节省33.7%左右诵读时间;六天后再学习,节省时间就缓缓地下降到25.4%左右。艾宾浩斯依据这些数据资料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之后,一些心理学家选用无意义材料或有意义材料对遗忘的进程进行重复实验,结果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描述基本上是一致的。
从遗忘曲线中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 (1)遗忘是先快后设的。识记材料后在头脑中保持材料的数量随时间的延长而递减,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特别迅速,遗忘最多;(2)遗忘是不平衡的。保持数量随着时间的延长渐趋稳定,遗忘的速度逐渐缓慢;(3)总的趋势是最初忘得快,忘得多,以后忘得慢,忘得少。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规律
儿童的道德性是从他律渐向自律按阶段发展的,即从服从他人的规定逐渐向服从自己内心规定发展。
所谓他律道德亦称“强制道德”,在5—10岁之间出现。它具有5个特征:1)服从规则,认为规则是神圣不可改变的;2)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是非,而不是从动机来判断好坏;3)单方面尊敬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4)看待行为有绝对化倾向(或全对,或全错),不能设身处地看问题;5)赞成严惩,认为受惩罚的行为本身就说明是坏的。把自然法则与道德法则相混沼,以为不端行为会受到自然力量(上帝)的惩罚,所以认为人们生病受灾乃是自己行为不端的结果。
自律道德亦称“互惠道德”或“道德相对论”,在10岁以后出现。其特征是:1)认为规则或法则是经协商制定的,可怀疑,可改变;2)判断行为好坏,不只看后果,还应考虑行为的动机;3)与权威和同伴相处彼此尊重,不仅能较高地评价自己的观点与能力,也能较现实地评判他人;4)能设身处地对他人行为进行判断,不绝对化,看到可能存在几种观点;5)主张对犯错误者的惩罚较温和和贴切,帮助他们认识犯错误的原因,以利改正。
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
“斯坦福一比奈智力量表”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于1916年对“比奈一西孟智力量表”修订而成的,其后又进行了三次修订。这个量表根据题目难易的程度按年龄分组,儿童通过的题组层次,用“心理年龄”(或译智力年龄)来表示。例如,一个儿童通过了九岁组的题目,他的心理年龄就是九岁。心理年龄除以实足年龄,再乘100,就是一个人的智力商数。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智力年龄越是大干实足年龄,智商就越高,反之智商就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