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对早教重要性认识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0-3岁启蒙教育,纷纷把孩子送到早教机构接受正规性教育。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婴儿出生后的5-6个月开始对分离产生反应,到12-18个月达到高峰,直到4岁以后才不明显。现在2岁左右的婴儿要走出家庭的圈子,到幼托园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去,这是他们“人生”的一大转折。在入园初期母子分离、新环境适应这双重压力会导致孩子产生焦虑情绪。
那么婴幼儿的分离焦虑是怎么产生的呢?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帮助婴幼儿减轻焦虑、顺利度过人生的转折期呢?我们认为环境、教师、家长是帮助婴幼儿减轻焦虑情绪的三大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试图通过创设温馨的环境,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争取家长的最大配合,对婴幼儿的负面情绪实施干预,来帮助他们减轻焦虑情绪,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 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
什么是分离焦虑?因为宝宝有一个秩序敏感,从出生到入园,他已经适应了家里的人与物体的摆放,如,谁的拖鞋谁穿,不能穿错,电视是放在哪里的,房间是在哪里的,宝宝睡的床是怎么样的,都已经在宝宝的心里定了位,他已经习惯了这些秩序,而这样的程序和秩序给儿童以安全感,而进入一个新环境,他的程序和秩序被打乱,会给宝宝带来混乱和不适,对宝宝来说,世界是以不变的程序和秩序而存在的,这种程序和秩序进入幼儿内心,成为他们的最初的内在逻辑,这就是儿童的思维,有时称“直线式思维。”后来,儿童的这种逻辑开始改变,不变的逻辑核心被抽象出来,在此基础上,事物的形象可以变化,甚至千变万化。
当孩子长到6-7个月以后,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开始害怕陌生人,而且当他们与妈妈或者其他亲人分开时,还表现出明显的不高兴。例如,正抓住小床围栏站着的10个月的宝宝看见妈妈穿衣服、拿起挎包要出去的时候,就会哭起来。在同样的场景下用不着围栏的15个月的宝宝就会跑过去搂住妈妈,或者起码也要跟她到门口。如果妈妈关上门走出去,她就会放声大哭。这种反应就是婴儿的分离焦虑。心理学研究证明,分离焦虑一般出现在一周岁之前(此时婴儿正在形成最初的社会性依恋),在14-20周时达到顶峰,然后在整个婴儿期和学前期,其强度逐渐减弱。
婴幼儿在入园时产生的“分离焦虑”是婴幼儿离开看护人所产生的一种不安情绪和行为。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看护人(一般是父母)在自己身旁,各种生理上、心理上的需要随时都可以得到满足,因而产生安全感。但是,当婴幼儿初次入园,来到陌生的环境和人群面前,他们就会失去安全感,产生“分离焦虑”,因而紧缠父母不愿离开。这是婴幼儿入园适应的最大障碍。分离焦虑不仅给老师们增加了工作难度,而且对家长来说也是一种负担,而分离焦虑对婴幼儿心理上的影响更应该引起重视。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甚至会影响其将来的创造力以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因此在早期减少婴幼儿的分离焦虑,对他们能力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 婴幼儿焦虑情绪物表现
教师既然懂得了婴幼儿分离焦虑是其本能害怕陌生环境蝗反应,就应当了解婴幼儿入园后会因分离焦虑带来一些行为表现,同情并允许婴幼儿哭闹,让其情绪得到正当的渲泄。但是间不能长,一般一两分钟左右为宜,在这段时间内不能用强制性的训斥和恐吓把婴幼儿的哭闹压下去,否则不利于婴幼儿的心理健康。现在我介绍几种婴幼儿焦虑症状的表现:
(1)、来园后有的宝宝大哭大闹,甚至在地上打滚,不要老师抱,只管自己往外冲,有时有攻击行为。
(2)、有的宝宝情绪不激烈,只是抱着自己的东西不肯放下,暗暗落泪,但却拒绝教师的安慰,也不吃饭,不喝水,不睡觉。
(3)、有的宝宝离开父母后见到的第一个老师或保育员就认准了(心理学称之为“印刻现象”),并紧跟不放,一旦认准的老师或保育员离开,就会引发其强烈的情绪变化。
(4) 、有的宝宝整天嘴里不停地念叨“妈妈会来的,我不哭”,边说边抹泪。
(5) 、有的宝宝尿急了也不敢叫,一天会出现多次尿裤现象,不说也不动。
(6) 、有的宝宝在幼儿园经常肚子疼,但一离开幼儿园症状就消失了。
(7)、有的宝宝回家后睥气暴躁,对父母又打又闹。
(8)、有的宝宝晚上入睡后会突然惊醒或哭醒,吵着不要上幼儿园。
(9)、有的宝宝刚开始时情绪很好,喜欢上幼儿园,当新鲜感消失时,大哭大闹,怎么也不肯进入幼儿园大门。
以上的行为说明婴幼儿自己固有的生活习惯的需要与在幼儿园中新环境对他的要求相矛盾,因而,由此产生的冲突也就特别强烈。老师要采取有效的积极干预措施,让婴幼儿能尽快适应新环境,减轻其“分离焦虑。”
中国民间有句俗话叫“三岁看大”,意思是说孩子三岁时,就可以看出他未来的发展;而意大利女教育家蒙台梭利则进一步指出;人生的头三年,胜过经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这些都提醒年轻父母们:分离焦虑只是一种表现,它说明了婴幼儿三岁前教育培养中的某些失误。因此教师要利用新生家访、家长见面会、电话联系、放学前接待等手段让家长了解宝宝焦虑情绪的表现和父母相应的对策。
1、 理解宝宝的情绪表现
首先要让父母理解,入园初期宝宝的情绪不稳定是属 于正常的现象。宝宝要离开爸爸妈妈上幼儿园,从一个熟悉的环境,肯定会感到有些恐慌,他需要一个心理调节的过程,哭是宝宝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特别是在这个特殊时期,宝宝心里非常脆弱,他也想通过哭,引起大人对他的注意,给他更多的关心。所以教师要让父母知道不用太过担心,也不要压抑孩子,应该给孩子一个合理的发泄情绪的机会。
2、 提早入园参加游戏
在婴幼儿入园前,家长要经常告诉宝宝幼儿园有很多玩具,有很多小朋友一起玩,让宝宝对幼儿园产生兴趣,并在开学前带宝宝到幼儿园熟悉环境。教师在开学前一周与家长预约好时间,一起在幼儿园组织游戏陪宝宝过两个半天,让宝宝慢慢熟悉幼儿园和老师。
3、 培养宝宝独立生活的能力
父母在家应该训练孩子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的能力,让孩子学会照顾自己,增加自信:
养成和幼儿园相适应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定时定量进餐,中午睡午觉。这样让宝宝在幼儿园里生活就不会觉得难以适应了。
4、 父母情绪轻松,告别态度坚决而亲切
早上来园时,不要全家一起出动护送宝宝上幼儿园,这样会使宝宝产生压抑感。当老师接过宝宝后,父母要亲切而坚决的对宝宝说“宝宝乖,在幼儿园好好玩,妈妈下班来接你,再见I”然后马上离开,不要躲在一边看。有的父母或祖辈离开后不放心,又偷偷回来看宝宝,一旦宝宝发现了,就会因此而大哭大闹,拒绝参加任何活动,给老师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有的家长看到宝宝哭闹,自己也会情不自禁地哭或也会有些焦虑情绪,但是切记不要在宝宝面前表现出来,因为宝宝也会受到家长情绪的影响。请相信,老师会做好宝宝“白天的妈妈”,尽职尽责地帮助每位宝宝尽快度过适应期。
5、 安抚物转依恋情绪
家长可以让宝宝带一件他的心爱玩具或安抚物到幼儿园,这样孩子在离开亲人期间,会把依恋的情感暂时迁移到心爱的玩具或安抚物上,有助于减轻焦虑感。
6、答应小要求,转移注意力
家长把宝宝接回家后,可以满足他的一些小小要求,抱抱孩子,亲亲孩子,进行肌肤接触,更要缺点抽点时间陪孩子做做游戏,满足他的依恋需求。面对情绪不稳定的宝宝,家长要设法转移他的注意力,不要问宝宝幼儿园的任何事情,也不要和他谈论第二天去不去幼儿园的事,让宝宝情绪放轻松些。
7、 家园多沟通
家长要及时与老师联系,了解宝宝在园的情况和让老师了解宝宝在家的情况,按照老师的指导、要求进行配合家教,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8、 体验愉快回忆
父母在孩子情绪稳定的情况下,可以尽量启动孩子的愉快记忆,有的父母接孩子回家,常常会把自己的担心化为一连串的问题:“有人欺负你吗?”“老师有没有批评你”“有没有吃饱”这种负面的关心实际上在暗示宝宝:幼儿园是个令人不愉快的地方。明智的做法是:经常性的问一问宝宝“幼儿园里什么最好玩?”“老师为什么奖励你?是不是你做得最棒?”“幼儿园的饭真香,妈妈闻闻都想吃。”让宝宝回忆幼儿园里愉快的情景,给他快乐的心里暗示,宝宝就会更乐意接受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康克清同志曾对广大父母说:“要重视和改进家庭教育,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教育子女的天然学校,子女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教育和家庭的影响。”父母是孩子最佳的老师,在孩子入园前后,父母的正确引导很重要。老师希望父母要有恒心、耐心和信心,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一定能在幼儿园这个小社会里拥有一片自己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