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要懂得的志愿服务行为研究

作者:志愿斋 2017-12-20阅读:4596次

你一定要懂得的志愿服务行为研究

联合国2011年发布的《世界志愿服务状况报告》中,正文的第一句就“志愿服务是人际关系的基本体现”。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针了个人素质研究构建了冰山模型,将人的素质表现划分为冰山上面的部分及冰山以下的部分。显然人的外在表现是容易被人们认知的,而潜在的社会角色定位、价值观、自我认知、品质修养、动机来源则难以被觉察。冰山理论对于表象与动机的解释也适用于志愿者行为研究,虽然志愿者工作是不图回报的奉献行为,但是志愿者之所以会选择作出这样的行动,也必然是受到了某种动机影响的。

我在10多年的志愿者工作过程中,我留意观察了身边不同的志愿服务群体。在广东广州,职工志愿者是最常见的一种志愿者群体,他们基本上由工作中的人们组成。职工志愿者自身有正常的职业,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过得十分忙碌。但是他们仍然乐意抽出工作之余的时间,投身于志愿服务工作。这意味着他们可能无法准时回家休息,也可能错过周末闲暇之余与家人小孩共享天伦的机会。

那么到底是何种因素使得职工志愿者在承受自己的工作和家庭压力的同时,还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无偿的志愿者活动呢?针对这一问题我研究了关于动机理论的一些资料,其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引起了我的兴趣。弗洛伊德在他的人格理论中提出了人格三种组合成分:本我、自我和超我。他认为所谓的本我,指的是人的生存本能,即比较接近于一般动物兽性行为的原始需要,比如对食物的需求、对异性的渴望等,这种与生俱来的潜意识,支撑着人的基本生存,并按照快乐原则进行体现;而自我则是高于本我的一种意识,它对于本我起到监督作用,自我意识让人有了作为高级动物的特点,人会有意识地支配、控制自己的欲望,既给予自己适当的满足,又避免自己被欲望所控制;所谓的超我,则是真正的道德成分,这部分意识代表了良心、理想等高级心理因素,遵循至善原则办事,利他主义就是在这一层次进行产生的。

由此我们一直认为,志愿者的行为是受到“超我”意识的影响而发生的。如果站在物质的角度来看,志愿者行为显然无法给他们带来任何裨益,甚至可能需要他们付出自己的物质代价。但是站在精神层面上看,志愿者行为确实满足了他们在“超我”范畴内的需求意识。在“超我”世界中存在的理想要素,就是促发志愿者行为的动机之一。

在前期中,我们提到过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这一理论强调了人类需要逐级提升的过程。从基础的生理需要到最高的自我实现需要,实际上体现的也就是从“本我”到“超我”的升华。当我们在物质层面得到基本的满足和保障的时候,就会开始追求高尚的理想目标。志愿者行为虽然不能带来物质收益,但是精神层面的收获是十分丰富的。当你和不同的人群接触时,你所能感受到的一切将会完全不同。

你一定要懂得的志愿服务行为研究

况且,更难得可贵的是,有一部分职工志愿者自身的物质条件并不理想,但是他们也坚持加入到志愿者工作的队伍中来。这说明在我们的文明社会发展过程中,道德风尚的理念正在为更多人所接纳。当更多的人被奉献精神所熏陶的时候,他们就会逐渐开始思考如何为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即使我们的生活条件并不够理想,但是在可以保障的条件下,我们还是愿意为那些身处更加困苦环境中的人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因为我们都有一颗互爱互助的心,我们期待自己的努力能够换来更多幸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