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人越来越懒,对于一项工作或是一个学习任务,患有拖延症的人常常以“时间不足”作为无法按时完成指定任务的借口。
拖延对年轻人的群体来说如同瘟疫。对于有些人而言,拖延和普通感冒没有什么差别。但对于另一些人而言,拖延让梦想破碎,让生活充满了内疚、尴尬和沮丧。
患拖延症有哪些特征呢?
第一,普遍性。拖延现象是普遍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拖延的毛病,有些人轻微,有些人严重,有些人偶尔发生,有些人经常发生。人们通常认为,拖延只是日常生活中人的一种小毛病,影响不大,甚至可以一笑了之。实际上,作为人的一种心理倾向和行为习惯,拖延症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还表现在如政治、管理、决策、军事等方面的重大问题上,其影响不可小看。
日常生活中的拖延,影响个人、家庭生活的顺畅。在政治、管理、决策、军事等重大问题上,重要决策拖延,处理危机拖延,解决问题拖延,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亚历克斯斯泰勒是美国《财富》杂志的专栏记者,长期跟踪研究报道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情况,他认为,通用汽车公司的衰败,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决策者和管理者对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拖延的态度,不及时果断解决,导致问题积重难返。领导者、决策者、管理者,如果有严重的拖延习惯,这不仅是他们个人的问题,对于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第二,习惯性。患有拖延症的人,不是偶尔表现出拖延行为,而是经常性地在大事小事上都表现出来。拖延症是人的一种牢固的心理习惯和行为习惯。习惯的特点是难以改变,特别是长期形成的坏习惯,人们意识到它的危害性,极力想改变,但往往又被这种习惯牢牢支配而难以摆脱,总是处于痛苦的挣扎之中。事实上,有拖延症的人当中,大多数都希望戒除这种习惯,却没能成功,因为这种习惯已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根深蒂固。心理学家派希尔说:“习惯会变成无意识的大脑运作过程。如果长时间拖延,人们便会从根本上习惯性地保持这种状态。”
拖延症与人们的一种侥幸心理习惯有密切关系。面对生活工作中的麻烦和问题,人们往往会想,拖延一下,也许麻烦和问题会消失,至少会减小。事实上,麻烦和问题不会因为人们回避它而消失,反而会变得更严重。麻烦和问题更严重,又更想回避,更想拖延,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的情形。
第三,危害性。拖延症的危害是广泛而严重的。在拖延中,人们所面对的事情、问题、麻烦不会减少、不会消失,反而会更多、更严重,越是拖延,内心越是紧张焦躁,越往后心理压力越大,到了不得不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的时候,在紧张焦虑的状态中,思维和行为效率都极低,事情结果很糟糕。拖延行为会使得人们浪费时间和精力,难以达到生活工作的预期目的,遭受生活工作中的种种损失。在拖延中焦虑,在焦虑中又拖延,如此恶性循环,生活不顺利,工作低效率,最终一事无成。
下面带你改掉改掉拖延症。
1、制定明确
目标有的人做事情时喜欢拖拖拉拉,是因为没有认识清楚这件事情所带来的背后作用。因为,在开始着手一件事情之前,首先明确为什么要做,做完后会有什么的结果。这样,你就有足够的动力在相应时间内把事情做好。
2、 巧妙利用时间
对于一项工作或是一个学习任务,患有拖延症的人常常以“时间不足”作为无法按时完成指定任务的借口。这样只会让你陷入恶性循环当中,而在这样过程中,你的工作和学习效率会不断退化。所以,制定好时间表,找出自己工作效率最好的时间段进行巧妙利用,有助于顺利摆脱拖延症。
3、加强组织能力锻炼
拥有良好组织能力的人,能够有条不紊地完成各种工作任务。如果你在工作当中总是毫无条理和规划的话,容易陷入一种工作健忘困境中,导致常常忘记完成一些重要的事情。
4、提升自信
生活中,各方面所带来的挫败感,都会打击到我们的生活积极性,让拖延症陷入到恶性循环当中。不论是处理人际关系还是工作,不宜过于介怀自己做的不够的地方。而是应该寻找解决方法,改善现状。多发掘自身优点,从小事情中获得自我肯定,可以帮助你尽早摆脱拖延症。
5、对抗疲劳
经常受到疲劳困扰的人,不论是在工作或是家务事当中,都容易出现拖延症症状。这类人之所以会受到拖延困扰,是因此他们常常对自己说好累,身体大脑都不能运动了,把事情推到精神充足时在完成。由此也就摆脱不论拖延症带来的影响。当身体感到疲劳时,首先要找出疲劳的原因,是休息不足所致,还是疾病造成的。从而对症下药,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
6、经常自我暗示
“能做多少就先做多少。”很多时候人们拖沓,是因为希望能一次做出最完美的结果。例如某个大学生一篇论文拖了几个月之久都不 愿开写,是因为她总想把论文每个细节每个数据都准备好,不然会觉得无从下手。其实她大可以不要管好坏,先以写出一篇最差的论文为目标。当实现了这一目标后,再在原论文基础上做修改,争取做出比上次更好的结果。
当然,有时写出来的初稿和论文要求还是有差距的,比如要求12页但初稿只有5页。这种情况下可以尝试把任务 切割开来,每次工作一个小时,目标是让论文多一页,同样是以“最差”为目标。整个过程中,要不断提醒自己“能做多少就先做多少。”很多时候,只要你实在地 迈出第一步,你会发现顺利完成一件事其实一点都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