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真Derek
来源 | 壹心理精选(id:yixinlijx)
-
一项心理学实验,从实验设计、到数据收集和分析、再到结论定立、最后再到成果展示和文献发表…… 你认为,需要多久?
精选君问了问身边的同事和朋友,学心理的和非专业背景的都有,得到的回答大多是:
“半年吧”
“我自己和导师差不多要花一年多吧”
“两三年顶多了不然我博士肯定到死都读不出来了”
……
不过今天精选君要带你见识的3项闻名整个心理界、整个学术界、甚至整个世界的实验,一做就是40-50年,60-70年,甚至还有已经进行了80年但此时此刻还处于进行时的!
“时间长短有这么重要吗?” 还真有这么重要!
就拿我们都很熟悉的“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来说,这个课题的绝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某人此时此刻的生活状态+此人记忆中从小到大和父母的关系。
但是我们的记忆力毕竟很有限,小学时候你父母对你的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你还能回忆起多少细节?这些记忆又有多准确呢?
最佳解决方法:让研究人员从小时候就开始记录你的家庭生活状况和亲子关系,一直跟踪到你上中小学、上大学、进入职场、结婚生子、渐渐老去直到面临死亡……
这类时间跨度超长的纵向追踪实验(longituidinal studies),不仅记录了我们的生活,更见证了心理学家的科学匠人精神。
-01- 1971-2018:5000个神童,一项47年的研究,天才儿童长大后也是成功人士吗?附心理专家“教养孩子的8个最佳方式”那是一个1968年的夏天,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 Hopkins University)的朱利安·斯坦利教授(Julian Stanley)遇上了一个12岁“天才儿童”—— 约瑟夫·贝特斯(Joseph Bates)。
这个约瑟夫有多天才呢?他在中学里天天叫嚷着“课堂上的东西太简单太无聊”,以至于他爸妈只好带他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听大学里的电脑和科学课程。也正因为如此,斯坦利教授认识了这位天才约瑟夫。
出于对这位天才男孩的好奇,斯坦利教授给他做了SAT测验(美国高考)和各种各样的IQ测试,结果发现约瑟夫的SAT成绩已经大大超过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本科录取分数线(要知道这可是全球排名顶尖的大学),IQ成绩也更是全美同龄孩童的前1%!
斯坦利教授本来就对人类的智慧、认知、学习和发展颇感兴趣,这更是他的科研领域。遇上约瑟夫后,他做了两件事:
这一嘛,他费尽口舌说服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校长,让小约瑟夫成了大学里年纪最小的本科生。这二呢,斯坦利教授经过两三年的筹备,在1971年启动了一项科研调查项目调查:
『关于数学能力早熟青少年的研究』(Study of Mathematically Precocious Youth,简称SMPY )[1]
“早熟”—— 这估计是斯坦利教授当时能想到的、用来形容这些召集来的5000个IQ在全国排名1%的天才儿童、最贴切的词语了。
从1971年实验开始的那天起,斯坦利教授和自己的学生、学生的学生、学生的家人、学生的学生的家人…… 跟踪这5000个孩子从小到大在学校各个年级的表现、大学的录取率、硕士博士学位的获得率、科研方面专利的获取率、论文的发表数量、进入职场后的年收入水平……
47年来,他们团队收集到的这组巨型大数据,揭露了这三大事实:
① 这些孩子长大后和IQ在平均值的孩子相比,获得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多出一大截,而且这5000个孩子进入职场后也是表现优异,他们的收入高达全美前5%。[2]
“不管你喜不喜欢,这些IQ天才的的确确掌控着这个社会” —— 面对这样的数据结果,来自美国杜克大学“才能识别计划(Talent Identification Program)”的心理学家Jonathan Wai如是说。
② IQ是个复合名词,里面包含众多不同方面的智力,比如语言能力、记忆力、逻辑分析能力,等等。经过对这5000个孩子IQ数据的拆解,研究人员发现:
在IQ所囊括的全部人类智慧能力中,孩子们的空间推理能力(spatial reasoning)和他们长大后获得的国家科研专利数量、发表的论文数量联系最为紧密。[3]
什么叫空间推理能力?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中学数学里我们都会遇到的题目:已知下面是由N个同样正方体组成集合体后的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请问N = ?
对空间推理能力强的人而言,这种题目哪怕再复杂,都能轻而易举作答,那叫一个稳准狠!
(关于IQ中涉及到其他方面的能力、IQ到底是什么、又是如何测量的等等这些话题,如果你感兴趣、想了解更多,请通过文末的留言框告诉精选君,我会在将来的0时差中为大家呈现相关心理知识。)
③ 再天才的孩子,没有父母和老师的正确引导,也很难走向成功。
就拿学校里的老师来说,数据显示:当一位老师认为“这个孩子是个天才”后,ta在这个孩子身上花的精力和时间就会比其他孩子更少,因为“这孩子很聪明,不用我教自己就能学会”。
大部分学校对所有的孩子都一视同仁,而这样整齐划一的公平,恰恰阻碍了高智力儿童的发展。正所谓“因材施教”,对天才儿童,更加超前的学习材料和教育方式也许更适合。
就拿跳级这件事来说:“我家孩子真心聪明,我该不该给ta跳过一个年级啊?”
大数据告诉你:必须跳级!
研究人员把SMPY数据中的那些没跳级和跳过一个年级的天才儿童拆分成两组,比较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比起那些没跳级的孩子,跳过一个年级的孩子长大后获得更多科研专利、攻下博士学位的比率高出60%,而且若是我们只看理工科,跳级孩子长大后获得博士学位的比率更是高出了100% —— 翻了整整一倍![4]
所以说,同是IQ高到爆表的孩子,若家长和老师没有提供适合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法,长大后依然会是成败两隔。
这下我们明白了:孩子毕竟是孩子,再聪明也需要大人引导。问题是:怎样的引导才算积极、正确的引导?
基于SMPY研究团队数十年来对5000个孩子的成长观测,Benbow研究员为家长和老师总结出了以下8条教导孩子的黄金准则。无论你的孩子智商是高是低,只要当你觉得自己的孩子在某方面比较聪明、展现出潜力,都可以试试[5]:
-02- 1957-2018:一项长达61年的研究,从地下室的一次偶然发现开始① 给孩子经历丰富多样人生体验的机会
② 当你发现自己的孩子在某方面兴趣特别浓厚、或是在某方面能力特别强的时候,一定要给予孩子充分发挥这种兴趣和能力优势的机会
③ 不要只满足孩子的智力发展需求、更要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④ 培养孩子的“发展性思维(growth mindset)”:你要表扬和称赞的是孩子的付出的每一分努力,而不是他们的“能力和才干有多高”
⑤ 鼓励孩子接受挑战(Benbow把这种挑战称为“智力危机 intellectual risks”)、去经历失败、并在失败中成长
⑥ 千万别给孩子贴上“天才”“神童”这种标签,这会成为孩子巨大的压力,久而久之会不堪重负
⑦ 家长和老师应坐下来共同探讨:怎样的教育最适合自己的孩子。对家长而言,教育可不是一件把孩子塞进学校就可以放心了撒手了不管了的事情。你的孩子和其他同学相比有什么不同?是否适合其他不同的学习材料?家校的教育怎样结合才更适合你的孩子?这需要家校双方的共同洽谈和努力。
⑧ 你的孩子究竟有多聪明?别自己主观臆断!带孩子去接受靠谱的IQ测试吧!这样不仅能帮助你认识孩子的能力(IQ究竟有多高?具体是IQ中哪一部分的智力更高?),也能尽早发现孩子成长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比如多动症、焦躁症的危险因子)。优势劣势结合评估,才能帮助你为孩子提供最合适、也最及时的引导。
1957年,美国10317位高中生填写了一份关于“高中毕业后人生计划”的问卷调查。这份调查由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教育学院组织,旨在改进美国教育系统。[6]
这份调查结束后,收集到的调查问卷都被封存进了大学行政楼的地下室,直到1962年被William Sewell教授无意之中发现。
巧了,Sewell教授的研究兴趣正是学生们从毕业到就业的人生发展,于是他瞬间兴奋起来了:这10000多个高中生,要是能知道他们毕业后到底在干吗,岂不是超赞的研究数据!
经过两年时间的准备,1964年Sewell教授联系了这一万多个学生的家长,询问他们孩子高中毕业后的去向,87%的家长都给出了回应。
1965-1970年间,Sewell教授拉上了他的同事Robert Hauser教授一起来分析目前为止收集到的所有数据,研究青少年的人生目标从何而来。
“人生目标”—— 这个课题真是太大了啊!大到 —— 经过61年来到了2018,他们的研究项目和数据收集仍在继续。
从这些高中生进入大学、到大学毕业、到进修或是进入职场、步入婚姻、组建家庭、到渐渐老去、甚至是面对死亡时的各项准备(包括遗嘱的定立)…… 这份当初只是为了改善高中教育而生的问卷,如今成了生活综合大调查。进入21世纪,研究参与者的人数还保持在7000以上。
哦对了,我还没介绍这项研究的官方名称:
『威斯康辛纵向追踪研究』(Wisconsin Longituidinal Study,简称WLS)[7]
那么问题来了,整整61年,跟踪了上万个人,威斯康辛的研究人员究竟发现了什么?
① 人们在孩童和青少年时期遭受的逆境会对一辈子的健康状况都有重大影响。
所谓的“孩童和青少年时期遭受的逆境”,比如孩童时期受到的虐待(还有性侵),对这些孩子日后的生理健康有长远的负面影响。
研究人员笔下的“逆境”还包括:从小在贫穷的家庭中成长,并且因为贫穷而导致教育资源缺失、职业选择受限、工作中缺乏自主性和掌控权…… 这一系列孩童到青壮年时期的个人成长状况,都可以准确预测中年到老年时期的身体疾病(特别是女性的乳腺癌患病机率提升)。
另一方面,孩童时期和青少年时期的志愿义工经历、孩子和父母的良好亲子关系、拥有可靠健康的友谊,都会对此人今后一辈子的健康状况有积极正面的影响。
再次提醒大家注意:这是耗时60多年来国外顶尖学府的研究人员基于上万人收集的真实大数据,其可信度是毋庸置疑的。
② 研究者们还特意观测了那些非独生子女的调查对象。
这些兄弟姐妹们从小在同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又有很大程度上彼此基因重叠,因此调查他们时,家庭环境和基因就是两个得天独厚被控制在同一水平上的变量。在此情况下比较兄弟姐妹之间的教育程度和职业发展有什么不同和导致这些不同的原因,研究结果会更有说服力。WLS在兄弟姐妹间的研究结果主要有:
WLS在兄弟姐妹间的研究主要是关于“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父母从小教给孩子的“认知能力(cognition)”,也就是我们认识人事物的能力,包括看待问题的角度、广度和深度;
二是家庭为孩子提供的教育资源(包括为孩子上学提供的资金支持、为孩子上更好的学校做出的努力、鼓励孩子接受义务教育之外更高等的教育等)。
这两方面都直接影响孩子们长大后的工作和收入情况。
③ 对于女性生理健康的特别关注
研究者们还专门把女性健康状况作为数据的分析重点,他们发现:
女性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工作越好、认知能力越强,更年期来得就更晚。此外,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越高,妇科问题(特别是子宫疾病)就更少。
研究者们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受教育程度和认知能力高的女性更懂得照顾自己的健康,另一方面是因为工作好、收入高的女性能够供给自己的健康需求。
④ 社会与经济地位和个人健康之间的关联
WLS研究还表明:社会与经济地位更高的人(包括生来就是富二代官二代或是通过自己努力得到高学位和好工作的人),无论男女,都在做两件事:
一是这些人善用网络和专家资源来学习和健康有关的知识,从饮食到运动到疫苗接种到常规体检到各种生活习惯……
二是这些人都会尽早开始考虑自己临终前的安排,比如提早定立遗嘱、和子女讨论自己过世后需要他们完成的事情等。同时,哪怕是得了绝症,治疗过程也无比痛苦,这些人往往都更能坚持配合治疗。
好啦,看了这么多和疾病、甚至生死有关的研究结果,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个阳光、开心点的心理研究。
注:由于WLS研究的数据和结论实在是太多太多,精选君在这里只能为你呈现其中一小部分,具体的研究方法和背后的逻辑也限于篇幅不能细细解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文章末尾参考文献列表中的第[7]项搜索阅读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研究人员发表的学术文献,或通过WLS项目全名进行搜索。
- 03 -1938-2018:80年,哈佛这项心理研究还没做完,他们究竟在研究什么?他们在研究Happiness,幸福。
到底要怎样,才能获得幸福的人生?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哈佛的心理学家从1938年开始了一项研究。来到2018,这个研究项目走入了它的第80年,研究组的人员也已经传承了四代,但这第四代负责人,哈佛心理学家Robert Waldinger表示:
这是全世界历时最长的心理实验,而且它至今还是进行时!
1938-2018年间,共有724个美国人参与了这项心理研究。每年,他们都要向哈佛“汇报”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婚姻和家庭、身理和心理健康状况等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事情。而这所谓的方方面面,也正是“幸福”的组成部分。
经过数据分析,他们终于有了结论。不过在揭晓答案之前,精选君要先卖个关子,出道选择题,而且这道题目很难,6个选项,还只有1个正确答案。
和人生幸福度联系最为紧密的是? (单选) 0人 0% 智商IQ 0人 0% 情商EQ 0人 0% 大学时期的课业成绩 0人 0% 工作的稳定性和收入 0人 0% 我们拥有的朋友数量 0人 0% 我们人际关系的质量
想知道正确答案?请留意下方置顶留言直接查看答案~
写在最后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当它为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而存在时,就成了一门走心的科学。
而当心理学家为了研究这一课题付出自己的十年、数十年、也影响自己的学生和同僚,把这样的努力无限传承至今,这份科学,就更有温度、更有力量。
谨以这篇文章,向行走在心理学道路上,用坚持和智慧带给我们温暖和力量的心理学家,致敬。
—— —— ——
References / 参考资料:
[1] Chris Weller on Business Insider (2017). Psychologists studied 5,000 genius kids for 45 years.
[2] Life Paths and Accomplishments of Mathematically Precocious Males and Females Four Decades Later David Lubinski, Camilla P. Benbow, Harrison J. Kell 2014
[3] Creativity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Spatial Ability's Unique Role. Harrison J. Kell, David Lubinski, Camilla P. Benbow, 2013
[4] When less is more: Effects of grade skipping on adult STEM productivity among mathematically precocious adolescents. Park, Gregory,Lubinski, David,Benbow, Camilla P.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Vol 105(1), Feb 2013, 176-198
[5] Tom Clynes on Nature (2016). How to raise a genius: lessons from a 45-year study of super-smart children.
[6] Madeline Fisher on WISC News (2007). Fifty years and counting: The Wisconsin Longitudinal Study.
[7] Herd, Pamela, Deborah Carr, and Carol Roan. 2014. "Cohort Profile: Wisconsin Longitudinal Study (W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43:34-41
| 点击阅读上期周刊 |
7个让你分分钟赢得对方好感的心理小技巧
- The End -
- 作者简介-
文 | 张真Derek
来源 | 微信公众号:壹心理精选(id:yixinlijx),想看更多最有意思的全球心理研究,欢迎关注「壹心理精选」
收藏文章?不如关注我们——想更多地了解自己,了解心理学,请持续关注「壹心理」头条号,“世界和我爱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