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咪读呀原创
当小小费第一次指着家里的某个角落说,有妖怪。我们是嗤之以鼻的。随着他不断把“怪物”这个词挂在嘴边,我开始疑惑:为什么小小孩的脑子里住着这么多“怪物”。
当孩子生气了,他会说:“我要变成大灰狼,把妈妈一口吃掉。”当他害怕了,他会说:“天好黑,外面会不会有怪物?”当他试图得到鼓励时,他会说:“爸爸保护我,把怪物一拳打翻。”在孩子心目中,怪物的形象一会高大——代表着力量的源泉;一会又是威胁的象征——怪物可能会伤害到他。对怪物又爱又怕,这到底是什么心理在做作祟?我留意到,即便在书本或者电影里,甚至在睡前故事里,“怪物”总是一个特别的主角,出现在孩子的生命周遭。就连我以前给小小费读英文启蒙读物里,一整套10册的书,关于绿怪物、长毛怪的故事就有4本。
难道编书的人不怕吓到孩子?事实上,成年人以为的“怪物”,和孩子里脑海里构建的并不一样。根据心理学家说法:有的孩子期待生活中真的有怪物,哪怕在梦境里也希望见到它们。为什么?有一个小学生说:“因为这样就不无聊啦!”
有研究对孩子的梦境进行追溯和记录,发现孩子们梦见怪物的频率是成年人的两倍。那些梦境就像是打开了另外一个神奇世界,描摹着不一样的光怪陆离。
当他谈论怪物,实际是想象力在飞跃有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对怪物的喜爱,意味着对强大力量的自然崇拜。谈论怪物、扮演怪物,会让孩子们带入想象力,获得力量拥有者的快感。
想象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人类大脑神奇的地方。在头脑中,人们通过对已知形象的再加工,转变成新形象。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孩子痴迷看怪物、冒险等题材的动画片的原因。在孩子们眼里,他们会将自己带入到动画片,想像着自己是拥有强大力量的支配者,这种魅力,其实成年人也会有所感知。
所以,当孩子们有假想“怪物小伙伴”时,父母不必惊慌,也没必要过分指责甚至干涉。在2~5岁的幼儿中,你会发现孩子们谈论怪物的发生概率高达62%,这意味着孩子充满探索欲和想象力的体现,说明其大脑正处于智力增长的敏感期。
利用想象力跃迁,多做模仿游戏
当孩子嘴里出现越来越多的妖魔鬼怪、大灰狼、大黑熊等等具有“凶残”指向的词,注意了,这是培养孩子想象力绝佳的时期。两岁左右的孩子就可以对日常生活经验开展丰富的想象。有一次小小费生病了,在医院输完液。回到家以后,拿着吸管跟我说,给妈妈输液。捕捉到孩子对生活的观察,我们开始各种饶有兴趣的扮演,小小费经历过各种职业:当医生、当餐厅服务员、当公交车售票员……
随着模拟活动的发展,他的语言水平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不断提高。
耶鲁大学心理系儿童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多萝西·辛格(Dorothy Singer)对“想象游戏”大为推崇。她发现,想象力游戏玩得越多,语言能力发育更快、社交能力更强、更具有领导能力。同时,有助于发展另一种关键的认知技能——执行力。执行力核心在于自我管制。这样的孩子懂得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克制冲动,更加遵守纪律。
总结来看,两岁开始就进入孩子想象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一定要把握好这个黄金时段,利用各种方法来丰富孩子的想象力。这对孩子未来的人生将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