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悲剧发生,为不幸哀叹心痛之余,那些因为不了解「抑郁症」而失当的评论也让我们很难过。评论抑郁症相关事件总会让人犹豫:现在说这件事会不会引起争议?以及我们更关心的问题:对我们想帮助的人,现在是合适的时间吗?
所以,不要再等了。只要能帮到一个人,那现在就是最好的时间。人们更容易认为自己看到的就是真相,这个社会对于抑郁症的很多误解,都是因此而来。
误解1、青少年更容易得抑郁症一个年轻的生命因抑郁而离开这个世界,我们感到惋惜。悲痛感会使记忆在脑海中烙印得更加深刻。通过记忆的筛选,我们只记得罹患抑郁症的年轻人。年轻人的情绪不稳定,更自我中心,对挫折抵抗力差,更容易出现情绪问题。很多国外研究也显示,青少年阶段是抑郁症发病的高峰时期。
但在中国,抑郁症是不折不扣的「中老年疾病」。调查数据显示,40 岁以上的人是抑郁症的高危人群。55-65岁和 75 岁以上是抑郁症发病率的两个高峰。35 岁以上各个年龄组抑郁症的发病率都较年轻人有明显提升。
误解2、男女的发病率差不多不断有新的研究证明,女性更容易抑郁。但总有人谨慎地提出:是不是男性有抑郁症更难被诊断出来?是不是男性更难发现自己的抑郁症状?是不是抑郁症的诊断标准过于女性化?
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证据可以推翻这一结论。但这是一个无法忽视的数字:女性的患病风险至少是男性的两倍以上。从青春期开始,女性的抑郁症发病率就远远把男性甩在后面。这个差距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大。
误解3、大城市的人更抑郁有人认为,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自然环境恶化的都市让人更活得压抑,导致抑郁。很多年轻人选择「逃离北上广」。不过,如果真正地离开城市,Ta 们将看到并不美好的田园生活:在中国,农村才是抑郁症的高发地。
一项研究显示农村地区的抑郁症患病率是城市的1.4倍。更糟糕的情况是:90% 以上的农村抑郁症患者首次就诊都是在县乡镇卫生院的非精神专科。能够成功检出抑郁症的只有不到20%。这些来自贫困落后地区的抑郁症患者,可能根本不知道抗抑郁药为何物。
为什么有些人,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呼吸着纯净的空气,每天拥有大量的户外时间,却依然不能摆脱抑郁?抑郁症的成因是什么?
哪些因素导致了抑郁症目前科学界普遍认可抑郁症「生理-心理-社会」模型。打个比方就是:遗传造了枪,环境上了膛,负性生活事件负责扣下扳机。
生理:一个人天生具有一定的是否容易患抑郁症的遗传倾向;这种遗传倾向在高危的成长环境中,会形成抑郁症的心理易感性。
心理:易感性高的个体,暴露在生活中重大的压力、刺激之下,抑郁症就可能随时爆发。
社会:缺少完整教育、贫穷和离异等负面影响生活事件都是显著的刺激源。
让人更为遗憾的是,在亚洲文化的概念里,精神障碍类疾病不仅十分陌生,人们的态度也由无知发展为轻视和蔑视。病人深受情绪上困扰,却始终被家人或者朋友理解为“太脆弱”、“心理素质差”…
在老一辈人的概念里:“抑郁症只是一种做作的矫情,你完全可以自己克服它”同时,患有“精神类疾病”也被视作耻辱,这种印象早已深深烙印在文化和语言中。在中国,“精神病”被认为是侮辱性的词汇。
一名患者曾吐露,“如果向身边的人倾诉自己不佳的精神症状,会被视作是软弱的表现”。因此每当情感上有任何不适,患者们更倾向用掩饰性的举动来掩盖自己的病情。他们克制自己,拒绝流露出自己的悲伤、焦虑和恐惧,避免产生任何冲突与不和谐。
即便发现了子女情绪和精神上的问题,父母们也并不寄托于向专业的心理医师寻求帮助,反而希望将所有问题在家庭范围内解决。这样的文化氛围更容易感到抑郁,且更不愿意寻求精神健康援助。
隐藏“软弱”才是最大的危险患抑郁症的,很可能就是那些看起来阳光、大大咧咧、又体贴又温暖,笑起来还有一排大白牙的人。他们把自己的软弱伪装起来,表面上光鲜亮丽,其实内心备受摧残。这时候千万不要觉得你什么都不能做,就放弃了,请你一定要当一回事儿。要相信自己,相信医生,及时到专科医院就诊,这样你才能走出阴霾。
其实大家都需要自省,人世都浮躁,你因贪图一时的口舌之快,他们却惹得抑郁缠身。如果实在不能做到感同身受,少说话,少站在道德上谴责某个人或是某种行为。不要以为自己的言论是正确的,就肆无忌惮的要当一个“正义”的领头人,其实你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尚。摆出副冠冕堂皇的样子,只是因为针不是扎在你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