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活得不累,才是最好的教育

作者:科学家长观 2018-03-10阅读:3750次

让孩子活得不累,才是最好的教育

文/独孤伤

近几天,很多家长朋友变得很不淡定,最好的例证,就是《教育部,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一文在朋友圈疯转。

为什么?因为教育部最近有很多动作,比如整顿培训机构,比如推进学生减负,其中,减负是重点。

其实,教育部的这些动作是很好的事情,目的只有一个,给中国的学生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

但是,为什么家长会不淡定呢?为什么会有家长反对给孩子减负呢?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01

一篇反对减负的文章

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教育部,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的作者宁南山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1、中国的减负有负面后果,比如中国奥赛队连续三年丢失世界冠军,比如补课等教育竞赛让家长教育负担增加,比如孩子间的成长分化更严重。

2、举例日本的三次减负之路,并认为中国在重蹈覆辙。

3、迷信快乐教育。

以上三点是我总结的,虽然不一定完全准确,但我觉得基本意思是差不多的,而宁南山给出这几个观点的最基本的逻辑是:在教育领域,国家开始退出,把锅甩给家长。

我想说的是,这个逻辑是错的。

为什么?因为中国不是美国,中国不会走美国那种以私立学校为好学校的教育模式路子;中国也不是日本,中国还没有像日本那样把教师纳入公务员体系。

之所以要提美国和日本,是想说明的是,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所以拿他国来作为类比不是完全可取的。

那么,有些家长为何还会反对给孩子减负呢?在宁南山的观点里,有些是可以作为解释的,比如担心孩子因为在学校学不够学不好被落下,担心孩子的基本能力没有被培养出来,等等。

在“减负”的争议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被讨论的现象是“三点半放学”的问题,因为学校放学的时间与家长下班时间不匹配,这中间的时间差由谁管,是多数家长反对减负的一个很重要的理由。

不管怎样,教育部的初心一定是好的,政策上也一定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但教育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解决起来注定会有波折。

02

在宁南山的文章发表出来之后,我看到了很多有一些人写文发声来表达自己对教育部此次减负的看法。

自媒体“小石头侃升学”就发文称,教育问题不能脱离社会去看,比如独生子女问题、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经济与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家长的教育问题、教育行业优秀人才稀少问题等等。

教育从业者白滔滔则认为,家长痛骂的和教育部反对的其实是一致的,希望的和提倡的也是一致的;中国教育的问题,其实是每个教育参与者的责任,而他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没有最好和最坏之分。

作家连岳则有另一种角度,他提出了教育的几个层次:

初级层次是脱盲和具备听说读写、逻辑等能力,具备基本常识,换成学业水平就是初中毕业;

中级层次是用更专业且艰难的知识竞争进入精英俱乐部的门票,也就是高中毕业;

高级层次则是进入优秀大学,获得大学文凭,得到更好的工作、收入、配偶和社会阶层。

这个关于教育层次的看法很吸引我,按照连岳老师的逻辑,家长其实没必要对减负感到愤怒,因为减负不影响初级层次的完成,因为真正拉开孩子差距的是家庭教育,现在家长有更多主动权,应该学会好好规划。

以上就是我看到的比较符合我个人观念的关于本次教育部减负的看法。

03

其实总的来说,减负这件事,方向是对的,都是为了孩子能享受更好的教育,有些家长不买账,更多的原因是对中国教育的误解,这个误解相信都不言自明。

而关于减负,我就谈谈两点看法:

1、无论是减负、教改,还是其他的措施,都是很有必要的,但在整个教育改革上,个人认为核心的方向应该在于教育的内容和评价措施上,也就是教材的问题和考试的问题,这两点是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破局点。

2、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孩子都是不喜欢上学的,减负绝对是好事情,因为中国的课业压力确实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该减,但这不是根本,根本问题在于教育的效果是否真的达到了,这种效果不是分数,而是品行、是素质、是能力、是三观,这些不是单靠学校或社会或家长一方能去独立完成的,而在三方参与上,家长确实应该更投入一些,而方面则是家庭教育。

不管怎么样,减负已经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这是一件应该做的事情,作为父母,不管你是否支持,都应该把关注点放在孩子身上,因为孩子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对他的期望。

也许,在每位父母眼里,让孩子活得不那么累,才是最好的教育吧。

以上浅见,不求苟同,只求对他人有帮助。

众所周知,我不是独孤求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