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语言对于吸引他人的注意、控制他人的思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口才可以将一个人的思想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从而起到影响他人思维、增进人际交往的作用。
所以在与他人的交往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要学会掌控谈话内容,这样才能掌握主动,更容易达到自己的目的。
那么,有哪些方法及策略来掌控谈话以及对方的心理呢?
人们在说话过程当中,不断变换的语调、声音大小以及声音的起伏,能够很强烈地影响听者的情绪,这说明不论内容如何,人的说话声调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影响效果,对人际沟通能起明显的作用。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到底是友好还是充满敌意,是冷静还是激动,是十分诚恳还是虚伪做作....仅仅是从他的动作和表情当中,从他说话时候的情绪,声调的节奏、停顿,声音的高低上都能够表现出来,而这就是所谓的“听话听声,锣鼓听音”。
所以当我们在判断一个人说话时的情绪、态度时,不仅仅是要听其讲话的内容,更要注意听其讲话时的语气、声调。也就是说,从讲话时的声音高低和音量大小变化等,以及说话时的转折、停顿当中,领会其真正要表达的“弦外之音”。同样,在与人的交往中,或者在工作当中处理事物时,也可以故意使用某种声调,让别人产生误解,从而使事情按照你原本计划的方式进行。
其实,不只是声调、节奏、音量高低等,在说话的同时发出来的一些无固定意义的声响,像是叹息、呻吟、哭喊、笑声等,对于听者的感染作用也十分明显、能够对所说出的语言起到补充作用,使话题更加明确和真实。甚至同样的一句话,如果运用不同的声调说出,然后再加上含义不同的象声词,就很可能表达出类似讥讽、赞扬这种完全相反的意义。由此看来,在生活和工作当中,如能正确地使用象声词作为辅助语言,加强说话时的声调运用,就能够很好地改善人际关系,推进事情的顺利进行。
(2)“交往空间”的运用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一个能够接受他人接近的独立空间,不论是心理上还是身体上。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一个热情开朗的南美人与一个内向羞怯的北美人在一个空旷大厅的一端进行交谈。南美人按照自己觉得与人相处时应该保持的最适宜的距离不断向北美人靠近,而北美人则按照自己的习惯应与人保持的距离不断向后倒退。就这样,当谈话结束之后,两个人已经在不经意间从大厅的一端转移到了另外一端。而这就是人类心理学上的“交往空间”效应。
因为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所以符合每个人内心合适距离的标准也就不尽相同。当我们与其他人进行谈话的时候,会在无意间与对方保持固定的距离。这就反映出一个人与其他人之间已有关系的亲疏或者希望达成怎样的关系。人与人之间距离的不同,显示了两者之间互相了解的程度,通常,这种距离被分成四种类型:亲密区、个人区、社会区以及公众区。
全世界范围之内,由于各个民族国家之间存在文化传统上的差异,因此每个人在心理上和身体上所需要的独立空间也有所不同。例如,法国人和美国人交谈时,法国人更加热情,喜欢与人保持较为亲近的距离,以呼吸能够喷到对方脸上为标准,而这样的方式就让相对冷谈的英国人非常不习惯,为了保持自己得需要的距离而步步后退。
所以,在日常生活的人际交住当中,要注意观察和尊重他人所需要的空间,根据与他人的亲疏关系,决定在对话时应保持的适当距离。如果距离过远,很可能会让对方误认为你不愿意进一步交往,给他人留下冷漠、孤僻、不好相处的印象; 但如果距离过近的话,也可能会使对方感到不舒服而认为你不够礼貌,对他人不尊重。
如果想要了解某些他人不愿意透露的信息,也可以用这种压缩对方“独立空间”的方法来使对方就范。当你的追问触及到对方能够接受的心理底线时,对方就会出现焦虑、烦躁等症状,以致由于感情上的冲动而做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当中的破绽就很有可能间接地透露出你所需要的信息。由此看来,能够了解和熟练掌握“交往空间”的运用技巧,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和顺利处理各种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
(3)施加压力,说服顽固对象人们在日常的人际交往当中,有时候会遇到对自己说话的内容完全不感兴趣,甚至是反感的人,而一旦这些人顽固起来,无论你再怎样劝说,他们都难以听进去或者为之所动。心理学家认为,当你面对这样的人时,就有必要从对方的心理角度出发,揣摩出对方的真正意图,然后运用心理战术对对方施加压力,以促使他们发生改变。
设定时间界限给对方施加压力的手法是常运用的手法之一。当与他人在沟通当中遇到阻碍,使事情没办法顺利进行的时候,可以尝试用“施加压力”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例 如,你可以对对方说“时间差不多了,我想我们五分钟之后结束谈话”。“你考虑一下吧,一个小时之后请给我答复“或者是“这件事情暂时先搁置起来。一个月以后我们再重新讨论”之类的话,通过给对方一定的时间界限,让他们感觉到压力,然后重新审视和判断与你所进行的谈话内容的价值,认真思老你提出的意见。
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谈话陷人僵局的时候,如果这时候你还是坚持想让对方在短时间内给出答复,这很可能让其对你更加不满甚至恼羞成怒,使事情陷人更加尴尬的局面,甚至难以处理的状态。在这种时候就要学会退让,给对方留出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此时,你可以这样说: “我们还是暂时不过论这个话题,双方都仔细考虑一下再作决定吧。”这样一来,就可以缓解因为沟通受阻而产生的紧张情绪,有利于事情下一步的顺利发展。
人们在沟通的时候,尤其是在商务谈判的时候,常常会因为双方利益出发点不同而产生分歧使谈判陷人僵局,这个时候步步紧逼并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如果能够换一种方法,比如说:“既然现在不能达成一致意见,那我们还是以后再合作吧”,或者说“改天我的同事会继续就这一问题与你为商榷。”用这样的方式,既是以比较柔和的方式给对方施加了一定的压力,同时又给谈判留下了缓冲的余地,有利于日后谈判重新顺利开启。
(4)控制对话,直入主题通常人们都会有这种体会,当你在与他人交谈时,遇到不感兴趣的话题时,就会用表情或者肢体动作表现出情绪上的不耐烦。其实这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暗示,通过这种表达方式可以有效地控制谈话。
谈话的时候,调整和控制谈话的内容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这样才能够在言谈之间获得需要的信息。在对话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与自己的思维方式相抵触的语言时,就要使用表情或者肢体动作向对方提出暗示,或者是在接下来的谈话当中特意放慢语速或者放低声调,引起对方的注意,通过这样的方 式让对方改变谈话内容或者直接结束谈话。那么,人们具体要如何做才能够有效控制谈话内容和进程呢?
1.加快谈话速度,使对话直入主题
由于性格的关系,有许多人在谈话的时候总是慢条斯理,甚至不停变换对话的内容,不能直人主题,白白浪费时间而使人备感无奈。因为人们没有过多的精力去听那些毫无用处的废话或者客套话。当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可以利用向对方快速点头的方式来传递信号,当说话的人看到你做出的这种动作之后,也会在无意识之中感受到应该加快说话的速度,直接奔人主题,尽快结束谈话。
还有一部分人,在谈话的过程当中语速会变得越来越快,说话内容会变得越来越广泛,让人捉摸不透对方到底想说什么。这种类型的人大多都有强烈的自我优越感,不太懂得尊重别人的感受。因此,他们在与别人的谈话过程当中常常会滔滔不绝,唾液横飞,满口大道理,而实际上只是为了能够给自己多争取一些利益,完全不顾他人的感受。当遇到这种情况时,你可以做出不耐须的表情,或者是频频看手表虽然对方极度自私,而且不尊重他人,却极其看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所以当他们发现你已经不耐烦的时候,会知道应该主动放慢谈话的步调,或者暂时中止谈话的内容,此时,你就可以接过话语权、开始说出自己的意见。
2.对方表述意见过多时,让其停止说话的技巧
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许多事情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自认为有思想,有深度,而实际上对他人来说那些观点和看法都毫无现实意义。这种人在与他人谈话时候基本上会有两种表现:一类是极其爱说话,对谈话主题不停发表意见;另一类虽然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和理解能力,善于察言观色,过于敷衍和顺从。所以总体来说,这两类人的性格和表现都难以被他人接受,而且最令人反感的地方就在于其絮絮叨叨,没完没了地提建议。
对于这种类型的人,心理学家认为,如果想要让他们停止无休止地发表意见,可以明确摆出“你应该停止说话了,我已经不耐烦了”的动作,来传递信息。比如,将手指放在嘴唇前方,伸出中指或者故意调整手表的时间。这样的手势或姿势会向对方传递出信息,让对方感觉到正在进行的谈话应该停止了。
3.适当交出话语权,倾听对方的声音
谈话和沟通不应该只是其中一方观点的表述,而应该是双方观点和意见的互换和融合,应该由谈话的双方共同参与到其中,尽量保持沟通时的和谐和顺利。
如果在谈话过程当中,你发现自己表述的意见比较多,而对方说话较少,你对其想法的了解还不够深人,那么你要知道,其实这种情况对于事情的发展并没有太大意义。所以你想方设法也要让对方开口说话,这样才能够找到双方的利益共同点,促使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完成谈话的最初目的。这时候,你可以尝试慢慢降低说话的速度和频率,降低说话时候的音量,可以故意将眼光放在周围环境当中而不是直视对方,或者可以直接说:“对于这个问题,你的想法是怎么样的?”通过这些方法,增进彼此的了解,将话语权顺利交给对方,然后倾听和了解对方的意图,使彼此所谈的事情能够顺利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