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中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女儿将生活在一个不是以皮肤的颜色,而是以品格的优劣作为评判标准的国家里面”。他的这句话,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于行为的一个传统的认知,就是人的行为是被后天环境塑造的。
心理学家华生认为,只要给他一个他想要的环境,他就可以把任意一个健康的儿童塑造成他想要的样子。在他观念里,人的行为仅仅受到后天因素的影响,而与先天因素,或者说遗传基因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按照华生的理念,如果我们从小就培养儿童的工作态度、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控制他们错误的行为,那么我们就会有一个完美的社会。
不幸的是,事实并非如此,这个理念是错误的。
我们从诞生起就是基因的奴隶心理学家在随后的研究中发现,有些儿童能很快地掌握音乐,而有的儿童即使经过长期的训练,仍难以弹奏出一首完整的曲子。
除此之外科学家还做过这样的一个研究:遗传物质完全一样的同卵双胞胎,智商相似性高达86%,当这对双胞胎生下来以后,如果被两个完全不一样环境的家庭独立抚养,长大以后他们的智商相似性依然高达72%。
也就是说,只要基因一样,即使后天环境非常不一样,同卵双胞胎的智商也非常相似。
英国演化生物学家意识到了基因对行为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便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概念—自私的基因,也就是人类的所有行为在本质上是在为基因服务。
换句话说,人类不过是基因的载体,而我们存在的意义就是要让基因得到永生,从一代传向下一代。
这种说法听上去惊世骇俗,但一点也不夸张。
所以,要理解人的行为和心理,脱离开基因和人类进化的历史,不仅是偏颇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能的。你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传宗接代,让基因得到永生。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我们有了自由意志,有些人已经开始对传宗接代说不。但是无论我们说不也好,顺应也好,我们的行为都已经深深地打上了基因的烙印。
我们只有了解过去,才能明白当下,才能更好的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