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自我认知的6大心理学实验

作者:小Q笔记 2018-03-16阅读:5578次

颠覆自我认知的6大心理学实验

我们为什么要做眼下的事情?对于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和其行为背后的源动力,心理学家早就想对其一探究竟。下面是能改变你自我认知的6大经典心理学实验。

01 猴子吃香蕉实验

颠覆自我认知的6大心理学实验

实验的主角是爱吃香蕉的猴子。心理学家把三只猴子关在一个中央挂着一串香蕉的笼子里,并且设定了一个规则:

任何一只猴子去拿香蕉,另外两只猴子就会被电击。

很快,猴子们就学会了,拿香蕉是一个会给猴子群体带来麻烦的行为。所以只要有一只猴子试图去拿香蕉,另外两只猴子就会制止它,甚至将它暴打一顿。

当三只猴子都学会这一规则的时候,心理学家用一只新猴子来替换其中一只老猴子。

这时候,会有两个结果:

  • 新猴子会去拿笼子中央的香蕉

  • 两只老猴子会制止甚至殴打它

即便已经没有了电击惩罚,新猴子也很快意识到了“拿香蕉是一种禁忌”。

周而复始,一只只新猴子被放进来,替换以前的老猴子,猴子换了一拨又-拨,但香蕉不可以拿的“习俗” ,却能始终在猴子群体当中保留了下来。

心理学家说,这就是社会规范的起源

02 铁索吊桥实验

颠覆自我认知的6大心理学实验

铁索吊桥实验也能说明生理体验可以激活心理感觉。

请你想象在这两种情景下碰见了一个女孩:

  • 第一种邂逅情景是你在一个离水面很近,非常宽敞、牢固的桥上面碰到了一个女孩。

  • 第二种邂逅情景是你在一个离水面100米高,不停摇晃,看上去十分危险的铁索吊桥上,碰见了同样一个女孩。

这两种情景,你认为哪一种情景会让你觉得这个女孩更让人动心?

从逻辑上讲,同一个女孩,无论你在什么地点、在什么情景下碰到,你都会认为她是同样吸引人的。

但是,你会认为在一个离水面100米高的铁索桥上,碰见这个女孩更吸引人,更让人动心。为什么?

道理很简单,当你站在一个离水面100米高的、摇晃的铁索桥上时,你会紧张、出汗、心跳加速,你的肾上腺素会大量分泌。

你并不认为此时出现的出汗、心跳加速、肾上腺素分泌是因为你害怕这个桥。

你会把这些生理反应错误地归结到,这个女孩让你的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手心出汗。

03 关于具身认知的实验

颠覆自我认知的6大心理学实验

心理学家给受试者看一些卡通图片,并让他们对卡通图片的好笑程度进行打分。

心理学家把这些受试者随机地分成两组:

  • 一组是用嘴唇含住一支笔,注意不要让笔碰到牙齿

  • 一组是用牙齿咬住这支笔,注意不要让嘴唇碰到这支笔

很显然,不论是用嘴唇含住笔,还是用牙齿咬住笔,与受试者判断这些卡通图片是否滑稽好笑,没有任何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那些用牙齿咬住笔的人,会认为这些卡通图片更好笑有趣;而那些用嘴唇含住笔的人,会认为这些卡通图片完全没有笑点。

这是为什么呢?

当你用嘴唇去含住一支笔时,嘴唇是撅起来的,是生气、不高兴的表情;当你用牙齿咬住笔的时候,是一个微笑的表情,因此你会认为这些卡通图片更好笑。

好不好笑,其实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有充足的判断理由。我们更多地是通过判断自己的表情来判断卡通图片是不是好笑。

这在心理学里,被称为“具身认知”,也就是我们可以用生理体验来“激活”心理感觉。

04 “返老还童”实验

颠覆自我认知的6大心理学实验

哈佛大学的兰格教授在一个修道院里面搭建了一个时间胶囊,将这个地方布置成和20年前一模一样。他邀请了16位年龄在70-80岁的老人,在这个时间胶囊里生活一个星期。

期间,这些老人听的都是20年前的音乐,看的都是20年前的电影和电视,阅读的都是20年前的报纸和杂志,谈论的都是20年前的国家和世界大事。

即这些老人被要求假装生活在20年前,就是他们50-60岁的时候。刚开始的时候,这些老人还不太习惯。但没多久,他们就完全适应了这个时空胶囊,他们的思维好像真的回到了20年前。

一个星期过去了,让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发生了:这些老人的身体素质都有了明显好转。

当他们来参加这个实验的时候,老态龙钟、步履瞒跚,甚至需要家人的陪伴。

一个星期之后,在心理方面,他们的视力、听力、记忆力和反应力都有了明显提高;在身体方面,他们的血压降低了,他们的步态、体力和握力都有了明显改善。

这个结果震惊了所有人,老人们的家人更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05 斯坦福监狱实验

颠覆自我认知的6大心理学实验

斯坦福大学的津巴多教授,在1971年进行了一场模拟监狱实验,让人们见识了好人变成恶魔的惊人转变。

他在地下室搭建了一个模拟监狱,并征集了24名大学生志愿者加入了为期两周的实验。

这批大学生都经过了严格的测试,以证明他们是心理健康、没有疾病的正常人。

他们被随机分成了两组:

  • 一组大学生扮演监狱中的“囚犯”的角色。

  • 另外一组则扮演“看守”的角色。

为了让实验更真实, “囚犯”的姓名被数字所代替,每个人都穿上犯人的衣服,戴上脚僚和手铐。

扮演“看守”的学生们,则穿起了警服,戴上墨镜,拥有一切真实狱警所拥有的权力。

一开始,津巴多教授认为自己的模拟监狱实验只是平淡无奇的两个星期,毕竟参与实验的人都是“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好人。

但是,在第一周还没结束时,模拟监狱的情况就发展到了不可控的地步,实验被迫叫停。

发生了什么呢?

以往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斯坦福学生蜕变成了两群人:

  • 扮演“看守”的学生们,挥舞警棍,肆意侮辱一周前还是自己同学的“囚犯” ,其中有近三分之一的“看守”表现出了虐待狂的倾向。

  • 扮演“囚犯”的学生们,唯唯诺诺、战战兢兢,不少人开始出现心理上的应激障碍,即由异常的环境和心理反应所导致的精神障碍。

以上这些实验反映出,人们往往会陷入直觉思维和机械思维的误区。

06 我们对眼前的事物,是视而不见的

颠覆自我认知的6大心理学实验

1998年,哈佛大学和肯特大学研究学者对校园散步的人进行了研究,研究他们对周边眼前所发生的事情的了解。

实验中,一个工作人员向路人询问方向。当路人给予指点的时候,两个带着大木头门的工人从他们两人间穿过,几秒钟内完全堵住问路和指路两人的视线。此时,两个问路工作人员换成另外一批,两者身高体重,外套发型声音完全不同。

整整一半的实验对象没有发现问路的人变了。这实验是一系列“变化视盲”现象的实验之一。这反应出我们对所看到的一切都存在很大的选择性认知的,似乎相比我们的理性思考,我们更依赖记忆和模式辨别。

这组实验表明:我们所看到的人和事,不论是好是坏,基本上都是我们内在愿意看到的。它给我们带来的生活指导意义是:想在某方面有所突破,就需要接纳并适应在那一方面上你最讨厌的部分。如果认为自己不幸,想让自己过得开心和幸福,就多看看让人开心和幸福的人与事,这是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