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一般是指自我调节的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要把之前计划好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现在,拖延已经变成了一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现象,据某次调查显示分析大约7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时会拖延,其中有50%的认为自己一直拖延。严重的拖延症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比如出现强烈的自责情绪与负罪感,进而不断地否定和贬低自己,并且伴有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发作,因此对于这种状态,我们要引起足够重视。
目前为止,引发拖延症的具体原因尚不明确,现在出现了两种主流的观点,有一种观点指出,拖延是由一种或数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造成的,个体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都可能发生拖延行为;另一种观点认为,拖延大多是由环境引发的某些不稳定因素造成的。
经过调查发现,引发拖延症的一些因素:
1.环境因素
在环境方面,拖延者的拖延行为通常和来自外界的娱乐、游戏方面的诱惑有关。形形色色,声色犬马,一般来说,拖延患者自控力比较薄弱,常常难以抵制这类的外界诱惑,从而引发了拖延其他重要事情的行为。
2.任务特征
(1)任务难度
任务的难易程度将会影响个体拖延行为的发生,任务越复杂,人们越容易产生排斥心理,越容易产生放弃念头,也就越容易发生拖延,当个体们认为其中的某项任务超出了自己的能力时,由于缺乏对成功的控制感与成功后的自豪感,通常会采用拖延的方式来推迟或逃避执行该项任务。而且对于那些难度较大,并且可能带来令人乏味、产生挫败感和怨恨等情绪的任务,人们会首先选择回避,如果无法回避,就会尽可能地推迟去面对它的时间。
(2)奖惩时限
任务的奖惩时限也将会影响任务的完成。其实对于大部分的拖延症个体来说,压力是无法产生动力的,倒不如用奖励来引诱激励他,俗话说"财帛动人心"。如果任务规定了优厚的奖赏以及完成任务的时间限制,那么就会相应的减少对任务完成的拖延。通常为了保证每次任务的不拖延,每次的奖励都必须要及时的发放,要不然这些拖延症个体们会产生懈怠、被欺骗等不良情绪,他们会以此作为他们下次拖延的借口。